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650  栏目: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听听那冷雨教案,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 文章分析
    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  
    学生回答:5——10是听雨 
    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            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  
    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 
    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乡之愁 
    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⑶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⑷“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⑸“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人非非。”这语言简赅,新鲜,把现实与想象和谐地化为一体,成了全文的主线。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www.lexue88.com     三 背景介绍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 

[1] [2] [3]  下一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