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 文章分析
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
学生回答:5——10是听雨
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 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
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
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乡之愁
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⑶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⑷“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⑸“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人非非。”这语言简赅,新鲜,把现实与想象和谐地化为一体,成了全文的主线。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tag: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