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158  栏目: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www.lexue88.com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