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歌声》教案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874  栏目:北师大版第四册语文教案
标签:北师大版第四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歌声》教案,

《歌 声》教案
 
作者:于漪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与继承延安革命精神,激励学生树立革命信念,意气奋发,排除困难向前进。
    二、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歌声为线索,开展联想,纵横交错地组合材料与铺排渲染的写作方法。
    三、咀嚼有关词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初二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吴伯箫同志一篇叙事散文《记一辆纺车》。那是他回忆延安生活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着重描绘的是延安物质生活,运用的写法是托物叙事见精神。见什么精神呢?是宣传、赞扬延安的革命精神。请背诵文章的结尾: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今天,我们再学这一组回忆散文中的另一篇——《歌声》,它仍然写于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这篇散文着重写延安的精神生活,从歌声这一侧面热烈赞美延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两篇互为补充,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作了较全面的反映。
    这一散文收在《北极星》一书中。
    文章中描绘的歌声不是一般的歌声,它有鲜明的色彩,有美好的形象,有激越的感情,它反复回荡,发自心窝。今天,让我们通过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听一听:延安军民唱的是怎样的歌?为什么会唱这样的歌? ’
    二、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三、学生议论后拎出表现主题的关键语句与线索:
    第3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战斗的、劳动的、极为广泛的、群众的。引用列宁对《国际歌》的评价,点明延安的歌声和《国际歌》是一个节拍,是无产阶级“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这是延安歌声的特点和本质。
    线索:从歌声开始到歌声结束,贯穿始终。歌声的转换就是场面的更替,意思的递进。
    四、文章是从对歌声的议论着笔,论得很精彩。请同学思考:精彩在哪里?
    先概说,再申说、发挥。
    在“记”上写足,逐步渲染,逐步加深。
    “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一幕幕放映起来”。
    具体、形象,诱导我们去联想、体验。
    (读第1节)
    五、第二部分从一般的“感人的歌声”,引向特殊的“延安的歌声”。(第2节--第7节)(第8节--第9节)(第10节--第13节)
    1.哪个词组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无限恋念)
    2.哪个词拎出下文丰富而又零散的材料?(想)
    3.先对延安的歌声加以概述,从本质上高度评价与赞扬延安歌声,展示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共产主义理想鼓舞他们生活,战斗。(第3节)
    4.概述后从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描述。哪三个方面?
    (1)唱歌的热烈场面;
    (2)唱歌的风气;
    (3)唱歌的传统。
    六、具体分析:
    1.大合唱的热烈场面。
    (1)唱前是怎样渲染的?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感受,尤其是气氛的渲染。(说说笑笑,熙熙攘攘,酣醉)
    欢乐来自“大家都是一条心”,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2)唱前为何描绘场景?起何作用?
    浓郁的诗情画意,语调亲切优美(形容词重叠,双声叠韵的运用),经过渲染,气氛加浓。
    汤汤:《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3)层层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合唱的场景终于展现在眼前。
    怎样描写这动人的场景的?动人在哪里?
    指挥者,歌唱者;心与口;歌声,浪声;群山,延河;前线,后方融为一体。是悠扬的歌声,是军民合力、龙腾虎跃的劳动景象,表达了不怕困难,抗战到底的不屈意志。
    比喻,排句,虚实结合,语句变化,气势宏伟,激情洋溢。
    2.延安唱歌的风气。(面与点)
    (1)为什么说成为“风气”?
    处处唱,时时唱。一比一问。
    (2)怎么唱?
    不是介绍唱歌方法,而是渲染在革命集体中洋溢着互相激励、力争向前、昂扬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铺排,渲染)
    (3)作用:
    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是战斗的前进的武器。(四个“一种”)
    3.延安唱歌的传统:
    (1)延安歌声内容在新旧时代有何不同?
    (2)新的曲调,新的内容反映了、突出了怎样的精神?
    是无产阶级的共同声音,共同的语言,四个“歌唱”。
    (3)以自己听歌的感受来加深渲染。
    七、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写作要点。
    这是一篇以回忆延安生活为题材的情文并茂的抒情散文。
    它的特点是:一条线索几首歌,诗情画意联想多。
    1.构思精巧。
    鲁迅先生说过,散文要有“漂亮而缜密的线索”。本文从歌声始,至歌声止,高亢昂扬的歌声就是统贯全文“漂亮而缜密的线索”。古今中外的材料由这个线索贯穿,展现出一幅幅延安生活的历史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人们对革命历史展开遐想。运用联想展现画面时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层层渲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感情淳厚。
    通篇洋溢着对延安生活的无限眷念。歌声是思想感情的凝聚,画面是思想感情的体现。真挚、淳厚的感情植根于革命生活,观察细,理解深。有革命情怀才写得出洋溢革命精神的文章。由于感情浓烈,读该文以后,仍觉歌声缭绕在耳畔,激荡在心胸。
    3.修辞技巧高超。
    为了达到娓娓动听的目的,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由于技巧高超,文章情思飞越,饶有趣味。
且不说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反问,夸张,双关,就看顶真,粘连,倒装,示现的手法吧。(双关: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对偶、比喻中含双关。)
    (1)拈连:“一直唱到人们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从前一句“唱”顺连一笔,使歌声心声融为一体,唤起强烈的共鸣。
    拿适用于甲项事物的词语,顺便说乙项事物,这样的方法叫拈连。(“拿原来说甲项事物的词语的反义词顺便说乙项事物或对甲项事物另作说明”暂不讲。)如:既炼钢,又炼人。在高原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
    (2)顶真:“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写延安唱歌气势壮观,对偶句中穿插顶真,形象生动,神采飞扬,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的趣味。多见于歌曲。
    (3)示现:把说话或写文章时看不见的事物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的修辞方法,叫示现(有过去的示现,未来的示现,悬想的示现)。不计时间空间的隔阂,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本文描绘指挥合唱的场面就是追述示现,加深文章的思想意义,表现深刻而丰富的主题。
    纵观全文,巧妙的修辞手法俯拾皆是。运用时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有时连用几种方法,有时在一种方式中套用几种方法,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深化主题,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八、推荐文章:
    《北京文艺》1977年第10期吴伯箫《就<歌声>答问》。
    九、作业:
    学习“一根线索几首歌,诗情画意联想多”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一根线索几首歌 诗情画意联想多

[1] [2]  下一页

,《歌声》教案
·上一篇:《歌声》反思
·下一篇:《歌声》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