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案
作者:李文忠
本文编排在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古今中外四篇小说呈现在学生面前,意在使学生初
步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小
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教学本文的关键是“浅出”,在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中渗透小说的要素和学习方法,推
动名著《西游记》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集活动已经结束,据目前公布的消息,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大熊猫、美猴王、
藏羚羊三者身上。大熊猫、藏羚羊都是中国独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支持它们的人很多。美猴王是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大家说一说,用美猴王作吉祥物有什么特殊意义。
(此环节目的是唤起学生旧有的知识积累,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美猴王
的独特性,即是一个集动物、人、神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二、阅读实践活动
1.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下列词语意思: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镌刻
(2)学生结合语境猜测,必要时教师帮助,弄懂下列句子意思:
大造化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跳读课文,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方法,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尽可能详细的复述课文。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全文内容以石猴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险——称王
(2)称王内容以水为线索理思路:玩水——探源——入水——发现水帘洞
(3)第一段通过名词理思路:国——海——山——石——卵——猴
(此环节一是为了和小学学习衔接,二是为下一环节结合具体内容评析人物作铺垫。)
3.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师: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品评。
(1) 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
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 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 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 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
,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 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
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6) 美在语言磊落——“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乐,何不拜我为王?”当
仁不让,光明磊落。
师:有人说美猴王是人类心灵美好的象征,也有人说这一部分中的美猴王象征着一个人的童年,名著常
常在浅显的文字中蕴涵深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体验。
4.默读课文,自拟题目。
师:默读文章,小组合作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和文章题目做一比较,看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收获。
(1) “美猴王”点明了主要人物;
(2) “美猴王”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特征;
(3) “猴王出世”可以更具体的概括故事;
(4) “花果山石猴称王”既概括了事件,也点明了环境。
(教师要有意识的强调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内容。小说的三要素要出现在评价语言中。)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
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请大家思考.
(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小说就是如此曲折的反映社会的.)
三、演讲故事,推动名著阅读。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西游记》,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点 评】
这个教案时时刻刻都在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复述感知情节,通过精读评析人物,通过拟
题渗透要素,学生在并不陌生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气氛中,初步明白了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整个设计形式灵
活,重点突出。把对文章语言的评析作为重点,就是在强调读小说当然也是读书的核心环节,灵活的形式只
是为实现这一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支撑,引导深化。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美猴王》教案
tag: 美猴王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