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春艳 出处:新教育实验网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曾为了学生聪明,老说学生笨;为了学生快,老说学生慢;为了学生仔细,老说学生粗心……总是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让学生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
学完这篇课文,给我这样一种暗示: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不同态度:小猪就是课堂中那些不够聪明,做事无脑,平时勤奋不足,懒惰有余的后进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时学习踏实,老实本分,聪明不足,勤奋有余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资聪慧,思维活跃,聪明有余,(或踏实不足)的优等生。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总而言之,若我是土地爷爷肯定是只见“瑕”,不见“玉”的。
而毫无疑问的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像土地爷爷这样的老师,因为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小动物),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识: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他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最后只剩下半袋麦子,土地爷爷对此“点点头”,认为小牛“节俭”;而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获得了丰收,土地爷爷忍不住“抚摸”小猴,对小猴的聪明、能干给予了赞美。以至当我问到:学完课文后,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一个学生抢着说:我喜欢土地爷爷,因为他没有批评小猪和小牛。虽然该生答非所问,但内心对土地爷爷重“赏”的态度,充满了喜爱。的确土地爷爷在拜访中看到了三个小动物之间不同的差异性,但他宽容的承认贪吃的“小猪”憨厚可爱;死脑筋的“小牛”勤俭;做事聪明,但欠科学的“小猴”能干。他允许、欣赏、享受小动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这种教育的态度,赢得了动物的欢迎,也赢得了学生的心。这就是赏识教育。
正如《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一文中所言:态度的力量是神奇的。每个孩子,都是由一粒小种子长成的大树,小树还要长成大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树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栋梁之材。是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天才抑或愚蠢、成功抑或失败、伟大抑或平庸。作为教育者我们曾以自己的陈旧思维约束学生,以自己浅薄的思想熏染学生,以自己过分的期望强求学生。而我们发现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人无奈。说到这我有这样一种领悟: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因为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个孩子的心灵。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www.lexue88.com)地址 www.lexue88.com)
本文转载
,从《三袋麦子》引发的对赏识教育的思考
tag: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