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你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名作。诗句首先写了黎明前所见所闻所感。再回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表达了作者科举未中,仕途不济,有家未归,无法言传的羁旅情怀。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前不久到杭州学习,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我受益匪浅。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与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
在教这首诗时,我仿效王崧舟老师的教法,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以“读”代“讲”,以“生”代“师”。紧紧抓住了“愁眠”这一核心诗眼,由此衍发出气象万千,“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所有意象都融入“愁眠”之中,是因愁而眠还是因愁不眠?从所见、所闻、所感几个方面分类品读诗歌内涵,解读诗歌意境。课堂上充分地读、巧妙地读、动情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自己领悟诗情,感悟诗情。引领着学生也包括在场的家长们走进了那个孤寂清冷的夜晚,走进了诗人张继的内心,走进了《枫桥夜泊》。
课前我有一个“模糊”的感受,其实也是缘于大家的讨论:如果课堂上孩子并不明白教师要做什么,而是糊涂地跟进、学习,结果会怎样?这也是大家说这课“悬”的原因。现在我想,“模糊”其实也是一种策略。成功与否要看孩子是否有顿悟。 本课由“钟声”的诗句引入,由近及远,可以说,模糊成一片,不知所云。而当《枫桥夜泊》出场,那“月落、乌啼”等意象逐一映印在学生脑中时,那“愁眠”的滋味漫溢于学生心头之时,应是画面逐渐清晰的过程。钟声如碾过时间的履带,吟着由古至今的诗句,学生悟得的愁已然融在“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古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让学生多读。细细的读,认真的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想象及感悟,在读中溢出浓浓的诗情。一次次反复的研读,让我有了一次成功的仿效。是读书之功,亦是教学之乐。
tag: 教学 枫桥夜泊 公开课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