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花瓣飘香》课后反思
周宏萍 发表
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后,我对自己的课后反思如下:
1、我讲得话多了。牵着学生的鼻子,只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好比老师用绳子捆绑住学生想象的翅膀,导
致我自己很投入,但是没有带动学生与我一起投入地进入文本,以至于课堂气氛不活跃。将自己作为课
堂的主体,没有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我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够明确。
原因和改进:学生的疑问有时候会超过我的预设,需要我研读并吃透文本,预设的问题要精且有层次地
逐层深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我巧妙地引领学生,做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
2、揭示主题不够深刻。课堂尾声轻描淡写地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只是让两位学生说说为什么“我”
会有最后的举动?返回课题,解答质疑时,由我总结并升华中心,板书:香满人间。这样的揭示主题,
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感悟,殊不知学生还不理解板书:“香满人间”的意思。我的备课没有考虑到备学
生。
原因和改进:大量的时间花在朗读上,且朗读没有突出层次感,不如说是在练习读课文,即便如此,也
要先领会文本后才能更好地朗读。我试图让学生触摸花瓣和绒布,体验两者有着相似的感受时,我也浪
费了很多的时间,虽然我很想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感受,但是时间的掌握不够合理。不如请个别学生触
摸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得课堂有序且能节约时间。在揭示课题时,我可以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从小女孩身上受到哪些启发,你会怎么做呢?最后再返回课题质疑“为什么题
目不用月季花飘香呢?”引导学生可以理解为整朵的月季花,文本中是月季花的花瓣。再次质疑并返回
主线:“那位懂事的小女孩摘得花瓣飘出了花香,生病的妈妈闻到了,妈妈高兴,也许病也会好起来的
。还有哪些人需要闻到花香呢?最后,设疑:花瓣飘香仅仅只字面上的意思吗?这样揭示主题:香满人
间,会不会深刻些呢?虽然是课后反思,但也算是预设,最后的检阅还需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实施
效果。
3、盲目地脱离教案。例如我让学生理解“不知所措”的意思,再让学生模仿,学生的反应倒是不知道所
措,所以课堂出现了冷场,事实上这个环节并没有在我的教案中设计到,所以这种看似生成和灵感,其
实我把它叫做我的冒失行为。
原因和改进:上课缺乏条理,思路不清晰,没有严格按照教案来实施。导致了我的不够“稳定”,虽然
课堂也需要生成,但在我看来生成是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生动的灵感,并在学生参与实施过程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就这么冒冒失失地生成了不知所措的反应,不仅是学生,我自己也不知所措。
如果改成让学生想象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不知所措”的理解还能为体
会小女孩的形象做准备。如果当时课堂上学生的冷场,我及时地冷静处理如:你们看这位同学看着周老
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是不知道所措的意思啊,是否能缓解课堂冷场的气氛呢?
4、没有让所有的学生参与上课。坐在最后的一位学生在后半场居然睡觉了。我没能让全体学生做课堂的
主人,那位学生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之前的备学生,需要“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学生的听课也是
如此。
原因和改进:也许那位学生在春日的午后有些睡意,也许我的课让他了无生趣了,但是如果我及时地发
现并提醒他,如果我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我上课时,能够掌控课堂,做到“
一个都不能少”他会不会听我的课呢?
总结:以上的反思,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花瓣飘香》课后反思
tag: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