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反思漫谈
《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本文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队跳马运动员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时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了下来,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在伤痛治疗期间,她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现出了这位中国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时的惊人毅力和坚强不屈。本篇课文也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
全文共7个自然段,其中1、2自然段写了桑兰曾经的辉煌:为国争得了无数荣誉。但由于一次意外而遭遇了天大的不幸: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3—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桑兰面对伤痛和不幸,是怎样坚强不屈用微笑承受一切的。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写了桑兰用坚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由于本文感人肺腑,又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几次钻研教材后我以“桑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优秀—不幸---坚强)这一主问贯穿全课的教学始终,同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以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走进桑兰的内心,读出情感,误出生命的真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已能够领悟课文的内涵,读出情感。
一直任教低年级的我,记得刚教三年级时还真是有些许不适。低段的课标要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中段则要求孩子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恰恰三年级阅读教学正处于一个由低年级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为主向高年级的理解、欣赏过渡的阶段。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很难把握。“扶”的过多,不利于孩子自主读悟能力的培养。“放”的太开,孩子们又会对文本理解感受太过肤浅。
考虑到“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思维的。”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而深刻的情境。”而三年级孩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孩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为主要,因此,教学中我就遵循儿童认识事物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几次钻研教材后灵活选取教学策略。在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例如,教学第1小节时,紧扣“优秀”进行研读,在学生初步感知桑兰优秀的基础上播放桑兰比赛、获奖的镜头,再现她轻盈优美的动作,矫健的身影,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桑兰的“优秀”,继而,再让学生练习给画面配音解说,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教学活动,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表达能力。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与课文第2小节桑兰遭遇天大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第2小节时又紧扣关键词语“不幸” 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在学生初步体验的基础上,我又用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在沉痛的音乐声中,我声情并茂地说道:“1998年7月21日晚上,在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桑兰出场了。亿万中华儿女目不转睛的盯者电视屏幕,他们期待着桑兰再创佳绩,为国争光。可是意外发生了,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说说不幸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说这是“天大的不幸?”。这样的设计也为学习课文3-6小节感受桑兰的“坚强”做了一个铺垫。
本课的教学重点即3—6小节,难点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课文3-7小节留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优秀”“不幸”“坚强”这三个词语理清课文脉络,学习了1、2两个小节。但桑兰的坚强不能是教师把自己的体验直白给学生啊,要让学生自已去感悟啊。学生的体验感悟哪里来,课标告诉我们一个字:读。于是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我又简约成一个字:读。
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具体描写桑兰怎样用“微笑来承受一切”的相关句子并不难,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读这些句子呢?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句子,才能感悟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才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才能真正感悟到主人公桑兰的坚强,明白“微笑着承受一切” 的真正含义。
在初始备课时我参考了教参书上的教学建议。精读课文这一块教参上的建议是先和学生一起讨论: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一切”指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抓住文中重要的语句进行品读,感悟人物形象。在准备采用这个方法进行备课时,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以本班孩子的学习水平,所有的学生在诵读课文后,都能知道桑兰承受的“一切”指什么吗?“微笑着承受一切”中“一切”指什么?到底是在品味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前就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初读回答出来,然后再进行朗读感悟;还是换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词句先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在学生有所感悟感情诵读之后,再去问学生:“微笑着承受一切”中“一切”指什么呢?”在我个人看来,前者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孩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但如果真照此做了,本课的难点能真正突破吗?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我找了班上一个学习中下的孩子到办公室问了下。果真,按照前者的教法,面对问题,他无法一下子回答出来,眼神茫然不知所措!“改!”我的脑中当机立断地想到了这个字。
于是我采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层层推进,围绕桑兰是一个坚强的人由课文第7小节的中心句引出:“先默读课文的3-6小节,找出课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桑兰的坚强,用笔画下来。”接着出示:“把你认为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读,多想想,再小组相互合作,把自已的感受说给同学听。”然后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几个具体事例及桑兰的话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桑兰的坚强。在学生深切体会到桑兰面对重大不幸,仍然自信乐观,坚强的精神后,这时抛出:“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一切”指什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已的话说一说吗?学生略微沉思后,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
“别人都可以用腿走路,而她只能坐在轮椅上,想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方便,她要承受行动不便的自由。我的奶奶生病瘫痪,她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哪也去不了。”
“课文第四小节说到医生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给桑兰进行两个小时的康复治疗,桑兰要承受这种治疗带来的剧痛。”
“课文中说桑兰每天穿衣吃饭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动作,桑兰都要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觉得他还要承受生活上刷牙、穿衣、吃饭的不便。”
“桑兰还要承受她不能再参加跳马运动的痛苦,因为她在忍受治疗剧痛的时候还哼唱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说明她是很喜欢体操运动的,可是她双腿瘫痪,再也不能跳马了。”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基本上说出了桑兰所承受的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孩子诵读了全文,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因感动而动情的脸,听着那声声含情的读书声,我知道,这节课的目标达到了,难点突破了。从这一重难点的突破中,我感到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有效设问,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 中,让他们沉浸其中,品味再三。下课铃声响起时,我满含深情地问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不幸时,我们要向——桑兰一样坚强!(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当然,本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就是最后在孩子说出桑兰所承受的一切不幸后,没有时间趁热打铁地再来交流课后习题5的练习了,让孩子说说自已对桑兰的敬佩之情。只能乘着下课铃声想起之际,草草的结束了这堂课。这说明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同时也提醒了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预留空间。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了文本,有合乎学情的预设并能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些,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反思写到这里又有一个小困惑,在自己钻研教材备好课后,又参看了他人的教学设计,有的是从课题“微笑”一词入手,引导孩子理解桑兰微笑的深层内涵,体悟桑兰的微笑是坚强的微笑、乐观的微笑、自信的微笑,从而感悟桑兰微笑面对一切的坚强品质。有的是抓关键词语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课文中“不幸——坚强——微笑”这几个关键词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而我则是以“桑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优秀—不幸---坚强”;课文中的词语)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走近桑兰这个鲜活的人,走进其内心,感悟其坚强。
我的困惑是:面对这样一种写人的文章,每种设计都各有其千秋,究竟从何处着眼才为最佳设计呢?我想这也许就是如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定位问题吧。恳请同行大家们给点指导意见,不胜感激!
,《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反思漫谈
tag: 教学反思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