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是磨出来的”:三上《春联》,螺旋上升
您想在报纸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吗?你想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吗?您可以联系www.lexue88.com,我们可以帮你成功。联系www.lexue88.com,请看www.lexue88.com网页顶图!
近期,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三人依次先后同上一堂课,后人在前人上课的基础上反思讨论修改后再上,这样螺旋滚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四年级组选定的教材是《春联》。三人次上课,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得益匪浅。真应了那句话“好课是磨出来的”。反观三堂课,成长的足迹还历历在目。
一、回首语文来时路,潜心会文是最真
要上课,首先就要进行教案。什么决定了教案的高下呢?对教材的钻研,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解读文本上,教师能走多远,决定了学生能走多远。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准确,对教学目标了然于心,才能在教案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回首语文来时路,潜心会文是最真”。
如《春联》第二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对这五副春联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难点是,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知识,学习简单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把握了重难点,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应文章的思路来合理地组织教学,领会作者的意图。也即“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第一次上课,教师是先让学生读春联,再指导读好,然后让学生理解意思,体会感情。然而,我们稍加考虑,就不难发现,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先是大致读准确,再是初步理解大意,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读出感情。这既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的。
二、课堂提问不宜忽,千锤百炼始出口
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丽与精彩,而不是在“问问答答”中肢解语文,耗费时间,使文本的魅力消失殆尽。所以,语文课上,我们要精心提炼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从整体着眼,力避繁琐与细碎。提问时,要锤炼教学语言,使之更为简洁明了地表情达意,力避重复与啰嗦。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让问题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更能从教材与学生的两个实际出发,更能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如第一次课上老师一条春联一条春联地让学生读,理解意思,指导朗读,还让学生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说说该怎么读等。这样,不仅费时,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第二次课上老师就这样引导:出示了句式(一)“ ”,这副春联 了 。引导学生将读书所得化为自己流畅的表达,初步理解各副春联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出示句式(二):我读了“ ”这副春联,知道了(明白了,懂得了) 。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哪一条春联,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开放性的引导,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同一副春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个性化的感悟与表达。
不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文中五副春联的学习还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这样,教师一副一副地讲,学生一副一副地学,不仅费时多,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理解时是否只要拎住几个重点字词即可呢?因为,如果处处抓,也就突不出重点与难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第三堂课上,教师就重点指导其中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引导学生“口诵心惟”。通过讲解示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读读评评中,让学生看到芳草翠绿,杏花粉红,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让学生尝试到想象品读春联的乐趣。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其余几副春联。这样扶放结合,重点突出。既给了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又能在全班交流时根据每一副春联的特点,抓住重难点及时启发点拨。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涨,时而为祖国“千山秀”、“百业兴”而自豪,时而为“勤劳”、“和睦”人家而陶醉,时而把平安真诚奉送,时而感受辞旧贺新的喜悦。在自主的学习朗读与想象体验中,学生不仅欣赏了多姿多彩的画面,陶冶了情操,还感受到了春联的奇妙。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维与情感都十分投入。
三、精心预设重生成,学生主体牢记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掌握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自己去发现,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学生的个性理解,还需教师随机的点拨与恰到好处的引导。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不是摒弃预设,反而要求教师更充分的预设,备不同的教法与学法,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细节,相机点拨,提高与学生互动对话的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力求能够及时高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推进教学的深入,编织更精彩的生成。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春联“对仗”的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些特点,就完全可以更为开放地让学生通过读春联自己去发现,去揣摩,去总结出这些规律。这就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尽量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一番合作,努力后能够自己解决的也坚决不讲。” 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但在引导学生品悟每副春联时,教师就首先要对每副春联进行大意上的把握,还要深入钻研关键字词,确定重点难点。如: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教学,读着这副春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描述,体会意境,激发情感,再以情导读,动情诵读。在深入学习这副春联的基础上,归纳出“口诵心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对于其他几副,教师也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路,确定明确而恰当的目标,才能当好学生的伙伴与向导,“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肤浅到深刻,从狭隘到开阔。在“大语文观”的引导下,由文本这一“教材”引向历史文化的纵深,也走向现代生活的广阔未来。
四、适度拓展启思维,语文实践促提高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实践活动中调动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第一二次上课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地发现春联写法上的特点:对仗,并结合“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一副春联具体来体会,从而理解“字数相等,词类相当”这一特点,从中体会运用文字的技巧。可遗憾的是,课上到这儿就下课了。对于春联的“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一声律美,学生还没有深入体会。教师精心准备的的拓展部分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下课铃声就响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时间,怎么安排才更科学,更合理,怎样才能以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成效。提高课堂效率的话题永远也不会过时。
本课的内容看似比较集中,其实对每副春联的感悟与探究春联的特点还是挺繁琐的,需要费较多的时间。为了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必须在次要环节尽量地节省时间。所以,第三次上时,对原设计中导入环节中的对对子游戏进行了简化,舍去了一些,确保更紧凑,更快速地进入到重点的学习。
是的,“时间才是硬道理”,要想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控制好时间。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让学生适度地拓展——连一连,填一填,辨一辨,思一思。特别是对“雨润万朵花”的思辩,第三次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的答案不可谓不丰富,有“打、落、淋、洒、哺、润”,此时,教师还是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品味语言,在比较中推敲字词,提升对语言的鉴赏力。在如此耐心的“等待”中,教师终于找到了“引导”的切入口,让学生把“润”字与上联中的“拂”字对照思考,由此得出,两者都是动作的词,都有轻柔的感觉,“对仗”“对”得更准些,更美些,更有情趣。同时,“润”也体现了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用诗句“润物细无声”作参照体会。学生在这样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三上《春联》,让我们看到了螺旋上升的课堂效果,看到了自身成长的真实足迹,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没有自觉反思的意识,没有不断超越的勇气,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三上《春联》螺旋上升
tag: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