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4、把重点句中的“我”改成“家乡人”后读:
桂花,真叫家乡人魂牵梦萦!
【评析】学生通过对比、品读,发现第二句中的“全年”、 “整个村庄”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巧妙地写出了桂花带给人们、家乡的欢笑,第二句中“浸”的意思也有所提升,因为母亲把桂花分送给了家家户户,全村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沉浸”一词把琦君及家乡亲人们整个身心融于桂花香的幸福感展现无遗。这样一来,大伙儿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第四次把重点句中的“我”改成“全村人”后品读。
(五)品悟思乡愁
1、过渡:我长大了,离开家乡随父亲来到杭州,母亲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她心爱的桂花树。杭州有一处小山名叫“满觉陇”,全是桂花,开花时节,那才是真正的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出示)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学生交流)(板书“情”)
3、师生合作完成说话训练: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
假如我说:外地的月亮又大又圆,母亲一定会说------------------------,
假如我说:外地的人很亲,母亲一定会说:-----------------------------。
4、小结: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在母亲心中,家乡的一草一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更不用说是她心爱的、已成了她生命一部分的桂花!(引读)
所以母亲常常说:---------------------------
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
【评析】通过填空,学生明白了:其实,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接着,话题一转,由母亲的思乡情又回到了我的思乡愁上。
(六)补充材料:(师生配乐诵读)
1、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
师述:琦君,生于温州,11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现年90岁。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她的一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漂泊不定,她只能不停地用笔来表达她的心声,让我们来听听:
2、出示:(学生读)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乡思》)
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烟愁》后记)
你读懂琦君的心了吗?
3、小结:“思念”已变成了“苦念”,琦君写《桂花雨》这篇课文也是为了表达她的思乡之苦。可我找遍全文,也没发现一个“苦”字,反而到处是“桂花的香,摇花的乐,生活的甜”,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苦”)
(越是写香、乐、甜,越是衬托出我思乡的苦)
作者情不自禁地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故乡,真叫我魂牵梦萦
板书:
故乡,真叫我魂牵梦萦
4、总结:乡愁已经在琦君的心底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不老的乡愁啊,一篇小文又岂能道得清、写得完?(板书后加省略号)
【评析】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导开放的语文教学。此时出示补充资料:教师和学生轮流配乐动情地朗读琦君在散文《烟愁》、《家乡味》、《乡思》中的句子,学生在读中真切感受到了:
故乡,真叫我们魂牵梦萦。
(七)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朝花夕拾》,林海音《城南旧事》,去感受不同作者对故乡同样的怀念。
【评析】推荐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此,教师以课文为依托,向学生推荐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等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文章和书。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板书设计:
桂花雨
香 乐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情 苦 故乡,真叫我魂牵梦萦……
【总评】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做到尊重自主,让学生乐学;倡导体验,让学生爱学;落实读书,使学生真学;鼓励质疑,使学生会学。努力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上一页 [1] [2]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