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思考2
容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
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
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既是肖邦弥留之际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肖邦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但学
生们会突然肯定、认同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情感吗?于是,我试图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
我打开多媒体,点击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乐渐渐响彻整个教室,我也在这激情四溢的音乐声中
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则寓言中说,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阳光、颜色和单词,使大家在
寒冬感到了温暖,看到了春景,听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在人间,也有一个叫弗雷德里克的
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还会收藏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音乐。
这个人其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间,音乐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临死
时也有他的《葬礼进行曲》陪伴。可以说他的演奏,他的音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音乐
是我的生命,”肖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少年来,他一直用生命去创作,用生命去讴歌!”
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时,我才意识到其实肖邦的这首曲子并不适合于配乐朗读,而学生们也确实没有进入
我的情境。课堂,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开始了……
我接下去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个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轻人唯一的奢望,一个饱含亡国之恨
,愤怒之情的爱国青年,一个客死他乡却情系祖国的伟大音乐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地,紧
紧地,握着亲人的手,然后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入神,他们也小声跟着我读这样感人肺腑的言语。一遍,两遍,再来一遍,在学
生们重复的语调里我竟没有听出她的异样,甚至我还沾沾自喜,我还肯定他们读得不错。事后才觉察即
使我不这样渲染,他们也会这样读的,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这些句子。而我并没有给他们更多
的朗读指导呀!
这样的事例还发生在下半节课。我打算让他们去读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我还试着用些美丽的词藻去激励
我的学生,我要他们读出味,读出神,然而这又是何等的不易!更多的时候,它只会是一种意境,是一
种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但无论怎样,学生们质疑的精神还应该是肯定的,许多孩子的提问非常有价值。我还特意让这些学生将
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并且署上自己的姓名,我想告诉学生这就是你的读书所获,这就是你的读书专利。
“为什么要送给肖邦泥土呢”、“为什么肖邦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而不是慢慢走去呢”、“假若波兰没
有被瓜分,肖邦会不会因为前途而离开祖国呢”、“肖邦不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国内与沙皇斗争吗?
他为什么只身一人到国外去呢?”一个个困惑都折射着学生们的灵性与睿智,一个个疑问都发自他们内
心的最深处。但为了追求语文课堂从思到读,再从读走向思这样的完整性,为了我事先整整琢磨一晚上
的语文教案,我并不想让他们急于回答,尽管已经有学生按奈不住自己的嘴巴。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演绎
着我事先的讲义。其实,“即使学生不再去读,他们也会答出这些问题,为什么非要做些没有实效的事
情呢?”同年级组袁老师的话深深振颤着我的心灵。
是呀,我一直要追求的语文的平实到哪里去了?还有,面对学生“肖邦到国外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
样的问话, 一向对课堂自信的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我是要告诉学生肖邦到国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名,
还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他爱国的极至表现?难道离开祖国才是更好的爱国表现吗?我不愿苟同这样的观点
,但我还是伪心地找来一段更能说明肖邦爱国的资料,然后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实他们哪里晓得,还
有更多的资料显示,肖邦的出走是更为了成名。
难道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本价值,我就应该轻易剥夺学生们和我一样享有文本真正的内涵吗?我一时竟不
知如何是好?
或许,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随笔 补白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告别自己的祖国,告
别华沙城。综观全段,肖邦只言未发。老师埃斯内尔紧握他的手深情嘱托时,他感动地点了点头;埃斯
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出发前,他回首望了往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疾驰而
去。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千语万言不知如何表达,他在强忍悲愤,他在强
抑激动!这些,文章没有表述出来,学生能体会到吗?这正如国画中的留白,需要读者展开想象去补充
。所以我便设计了补白的练习: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远处的华沙城,
在心里默默地说:“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学生回答:“老师请你放心,我绝对不忘记自
己的祖国的。”“祖国,波兰,我永远是你的儿子。”“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永远爱你,
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表示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学生开始慢慢地走进人物内心。也许
这就是适时得填补文章空白的好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思考
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让学生
自己感悟出文章的内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这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
内心的呼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用心才能体会,才能感悟得出。在学生读了课题后,我
对学生说:“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题是肖邦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待学生
回答后,我用大屏幕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
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于祖国的地下。”并让学生轻轻地读读这句话,问学生:你感悟到什么?学
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
A生说:“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肖邦非常地热爱祖国,他虽然身在国外十多年,可他临终之时,
还想着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B生说:“读了这句话,我感悟到肖邦很伟大,很了不起,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国家,正是
由于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在弥留之际还想着受苦受难的祖国。”
C生说:“读了这句话,我明白了肖邦的那份爱国情怀,当初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国家,他是不得而
已才离开的,他的心中一直装着祖国。”
……
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紧接着又问:“你从哪儿感受到肖邦的爱国情?”让学生抓文中的关键
词语去感悟,去体会。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思考2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