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842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琅琅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彩,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时,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心情的时候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延续下来,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中突出显现有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勘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借“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由课堂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在学生的头脑中由此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了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及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渊源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籍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锋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中,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中,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于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话“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个人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长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二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对我们的怎么教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积极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启示我们,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应锻造“积极”、“丰富”、“自主”的语文课堂品质。

1、“写了什么”——引导自主建构方法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对于教材文本,还是补充材料。只要涉及到阅读,那么就有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方法的由教到不教,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借助人物关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等诸方面。

课堂围绕“写了什么”展开,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当中的人物。然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阅读方法。

[1] [2]  下一页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相关文章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