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夹竹桃》辩课实录,
陈
芳(海丰小学):两位教者对于“韧性”这部分的教学,张教研,你更欣赏哪一个教法?或者说哪一个教法更适合我们的教学?
张海峰:你问的这个问题,只要是今天听课的老师都意识到了,这是对教材的钻研、解读的问题。黄老师解读“韧性”的内涵,是默默无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都是从语言文字中出来的,她的板书都是所在师生活动的进程随机板书的。周辉老师今天在“韧性”这部分处理有问题。他问“韧性”这个词学生懂不懂?学生说不出来,再问学生由“韧“想到哪些词语?学生组词,组词并不是解词,把这个词拈出来了,可又没有给出一个无论是抽象意义上,还是形象意义上的解释。周老师说自己由夹竹桃的韧性想到了夏洛蒂三姐妹,问学生想到了什么人?学生想到了霍金、海伦凯勒。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什么意图?他还问了一个非常有问题的问题,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语中体会出来夹竹桃的哪种韧性?一个句中连用了三个哪?一个语文教师咬文嚼字的功夫要到家,韧性还分几种韧性吗?对“韧性”这部分的解读没有扣“韧性”这个核心词。第一句扣的是生命力,第二句是顽强的生命力,第三句谈到“可贵”,没有始终扣住韧性做文章,这是一个钻研教材的问题。他们的教路差不多,只不过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由于掌握方向盘水平不一样,有人偏离了轨道,操作的水平、能力有差距。
鲁 娟(曹丿小学):两个老师解读“韧性”都解读到夹竹桃默默无闻,一声不响的低姿态,
联系下文,从“无····不····”“无不····”是不是应该解读出夹竹桃、季羡林的一种高姿态,一种低调的华美。
黄晓华(实验小学):一个作品是作者庞大生活,思想基座的冰山一角,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联的。季羡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举世公认的学术泰斗。但季羡林说称他为学术泰斗,让他心中不安。他在《病榻杂记》中说“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联系作者为人来讲,夹竹桃的一声不响,表现的是隐忍。“无····不····”“无不····”体现的是坚忍不拔的品质。有高昂的斗志,做人是非常低调的。
张海峰:鲁老师是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季羡林就是夹竹桃,夹竹桃就是季羡林。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我们解读文本是为了确定教学内容,不是文学分析,教者可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这种感悟是不可以带到课堂上的。鲁娟老师可以围绕这个写一篇研究生论文,钻研教材要紧紧扣住这个年级段的教材特点,“无……不……”“无……不……”我们要抓住它们的言语形式,读出夹竹桃的韧性,扣住文章最后一节,“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们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梅书祥(六灶学校):课后思考练习题往往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夹竹桃》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多,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觉得文后的练习题不好处理,请教黄老师备课时是怎样考虑课后练习题的?
黄晓华(实验小学):指导背诵,课上是没有时间的。两节课都有季羡林资料的整合,对比课后的“作家卡片”,“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等寄语不一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用“无……不……”“无不……”造句我倒不觉得在课堂上落实训练,课堂上理解,课后运用。课堂上造句如果与本课内容关联不大,会破坏意境,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品味韧性上。
梅书祥(六灶学校):老师课上不花时间指导,学生课后完成的效果就要打折扣,我还是觉得能在课堂上落实课后练习最好。
张海峰:我们老师备课的时候,好像都有一个问题,苏教版课后的每一个练习都要落实。最近有一位青年老师上观摩课《莫泊桑拜师》,他就是把课后练习都打在课件上,一条一条解决,那又是走入一个误区了,碰到练习设计比较科学的、对路子的还罢。如果碰到设计不怎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不怎么符合教学需要的,误了孩子。书后练习只是备课的参考,不应该把它当作是教学必须完成的目标依据。
www.lexue88.com。 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的辩课就到这里,谢谢三位执教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谢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上一页 [1] [2] [3]
,《夹竹桃》辩课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