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 语 情 语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次教学设计
海南白驹学校 黄冬梅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一、二、三、四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每道题为10分抢答竞赛时,抢先举手示意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 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 携手怀民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 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让画面连贯起来:请一个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1、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预设:“闲人”指①、没有事情做的人②、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自称为“闲人”,你能体会他的心境吗?
教师引导: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要点:被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时间),解衣欲睡, , (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 (地点),寻 (人物), ,
(经过)
庭下 ,水中 ,盖 (经过)
何夜 ?何处 ?但少 (经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29(2篇)tag: 教学 承天寺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