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62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

(8)乘(shènɡ):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如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部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战,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断句。

三、布置作业。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判断准确吗?请根据课文说出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及板书设计]

鲁庄公的意见                曹刿的判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①②国内政治方面;③④军事方面。

可见曹刿的判断是准确的。

问题二:曹刿的“论”战,除了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一些方面?

细心观察和准确判断。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问题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曹刿的“论”还是“战”?请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论。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写曹刿的询问、对战斗过程的分析判断以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的解说。而真正表现“战”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几个句子。

问题四:本文与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

本文特点:1,对“战”的描写并不具体,而重在“论”;2,战前的“论”,已预示了“战”的结果;3,把鲁国取胜的“谜底”放在文末,更体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又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4、文字简约、古朴,体现了《左传》的文风。

前篇特点:1,也以言语对话为主,并以对话推进故事情节;2,几乎每一层都从三个方面去写;3,以小悟大,从家事入国事,层层递进;4,以上两点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构成铺张排比的风格,体现了《战国策》的文风(下篇《唐且不辱使命》类同)。

问题五: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代表还是一个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君王?

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义”:鲁庄公应该属于前者。这种非常含蓄的手法,后来就成了史学写作的传统,叫做“春秋笔法”。这个办法太厉害了,不管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当世和后来的检验,所以有孔夫子订《春秋》而“乱贼臣子惧”之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既可。

三、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参考答案]

1.(1)谋划/参与(2)信用、信服/赐福、保佑(3)车子压出的痕迹/倒下2.(1)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可以凭这个打仗。(2)那齐国是个大国,很难意料,我担心它埋有伏兵。

四、总结

文章记载的是一次规模并不太大的战争。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果弱国却取得了胜利。这在鲁国历史上当然是要大书特书一番的。对于历史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虎虎,可以打了。后来到了战场上,他一共只说了四句话,极其简短,每句只有两个字。第一句是鲁庄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齐人三鼓了,他认为:“可矣。”齐人打败了,鲁庄公要追,他又说了:“未可。”等到他有把握断定齐人是真败,不是假逃。又说了两个字“可矣!”这真是太精炼了。想像一下,在当时的战争中,应该是战鼓喧天,人声鼎沸,血肉横飞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表情、语气、姿态全都省略了。为什么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这是因为,全文的目的,就是讲曹刿的“战争论”,而这个战争论,又是要以战争的胜利来论证的。因而,与战争胜利有关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与战争获得胜利无关的非思想性的感性形象,则一概删除。

 [一点说明]

如果条件许可,本文还可以有另一种教学方式,即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并制作成课件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逐段进行断句。这样除了理解内容的意思,一些文言知识也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如果担心学生文言知识掌握不牢靠,可以另外设计一些练习来加以巩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