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62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本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即兴应对,既针锋相对,又不失理路,显得机智幽默。

问题四:晏子与楚王斗智的第二个回合,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把你这样的人派到我们这里来。这是公然小觑晏子,也是带有侮辱性的。对此,晏子是怎样回答的?请说出他的话语中体现怎样的智慧。

明确:晏子所用的方法和前面的有一点相似。他毕竟身为齐国宰相,当然要维护自己尊严,但他不是直截了当的顶撞,而是退一步,说自己不行,不行的人,才到不行的国家来。“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这句话,在逻辑的空白中暗含着这个意思:如果你说我不行,那就是因为你不行。晏子的语言机智,显然高出楚王一筹。楚王在晏子面前显得很笨,骂人的话,瞧不起人的话,都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晏子骂人的话,刻毒的话,都是暗含在话语的逻辑空白之中的,而且都不是顶撞对方,相反是在语义表面上,顺着对方的话说,我是不行啊,那是因为你不行。把对对方的进攻,暗含在对他的赞同之中。

问题五:楚王处心积虑要侮辱晏子,所设计的情境,不但侮辱晏子,而且要侮辱整个齐国人。抓了一个人,从宴会堂前过,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借此上纲,说怎么齐国人都长于偷窃啊?在这种情况下,晏子如果直接反驳楚王的逻辑错误,该怎么说?

明确:从一个人犯了偷窃罪,怎么能推断出全体齐国人都善盗呢?(这在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或者叫做轻率概括。)

问题六:但晏子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那样有一个缺点,就只是被动地防守,没有反击。

问题七:那么,他最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应对呢?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用的方法,是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和学者常用的办法,那就是类比法。他说,橘子生长在淮南的时候,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品种虽然相同,但是环境导致变异。从这个植物生长变异的现象,晏子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环境改变品质,“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这个反驳的好处是:一来说明,他本来在齐国是良民大大的好,之所以为盗,是后来变的。二来说明,他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在楚国这个地方,是楚国的环境所致。这就不但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论点,而且骂了楚国是强盗窝。这个骂法骂得巧妙,因为他没有直接骂出来,而是利用对方提供的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种幽默应对的办法。

问题八:你怎样理解楚王的笑?

明确:楚王的笑,既有对晏子的辩才表示欣赏,也是一种自我解脱。也是尴尬心里得体现。

问题九:楚王把晏子称为“圣人”,而且说,圣人是开不得玩笑的,自己则是自取其“病”。对于楚王的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从文章一开始,楚王说那么多的话,都很放肆粗野,都是送给人家话柄,不像个有权威有修养的王者,倒是这一句话说得很有分寸,以退到底线为守,再没有什么话柄给晏子,使晏子的口才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附:《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的旁边另外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招待宾客的人换一条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居然派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了,一起挥洒汗水就汇成大雨,肩并肩,脚接脚地居住在那里,怎么会没有人呢?”

楚王说:“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当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规定。那些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不贤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无能的国君那里。我晏婴是最不贤无能的,所以正适合出使楚国。”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左右的臣子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现在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个什么法子呢?”

左右的臣子说:“当他一到,让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跟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就说:‘齐国的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啦?’我们就说:‘犯了盗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请他喝酒。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了楚王跟前。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啦。”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象,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水土不同啊!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偷盗?”楚王笑着说:“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被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啊。”

二、《杂说(四)》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杂说(四)》:

1.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2.朗读课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积累重点词句。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伯乐相马”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看来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人们把千里马当成了一般的干苦力活的马来使用了。为什么韩愈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呢?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问题一:千里马有怎样的特点?

“日行千里”“食量大”(一食或尽粟一石)

问题二: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讨论后归纳总结:“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同情)读出同情。

问题三: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为它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它就没有那么深刻,没有那么受人喜爱,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讨论后归纳:

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还用鞭子抽打它。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憎恨鄙视嘲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