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62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封地,并守护着它,即使有一千里土地也不敢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您听说过帝王发怒的情形么?”唐且回答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帝王一发怒,就会倒下百万尸体,流血千里。”唐且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且说:“这是庸人发怒,不是说勇士发怒。专诸刺杀王僚,彗星侵蚀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光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老鹰扑击在宫殿上。这三位先生,都是平民中的勇士。他们心里的忿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了,连同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了怒,倒下的尸体是两具,流血只有五步之内,但天下的人都要穿白戴孝,今天就会是这种情况。他拔剑站了起来。

秦王的脸色显露出沮丧,挺直上身跪着向唐且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寡人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只有五十里地倒能够存在,只是因为有了先生您啊!”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文中的秦王,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流氓的特点,就是不要脸,不讲理,因此对付流氓,正面讲理是无效的。一般说来,或以力胜,或以智胜。而唐且则是凭着勇者的无畏、道义的力量、辩论的智慧和话语的气势战胜了秦王,化险为夷。这或可称之为以气胜。

首先,唐且敢于正面迎战,并机智应对。当秦王提出“天子之怒”时,他暂作低调,让对方道出“天子之怒”的结果,然后把这个核心概念迅速转换,针锋相对地提出“布衣之怒”。这里的“天子”和“布衣”就颇值得玩味。秦王的“天子”身份,已是至高无上;“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已无以复加,唐且没什么可以高过他。于是他干脆一低到底,自称“布衣”。其实唐且并不是寻常的“布衣”,而是一名士人,还是以安陵君的使者身份赴秦的,但他却以“布衣”自贬,这就有意造成双方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以至卑的“布衣”,居然敢压至尊的“天子”,这就给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其中还包含着高度的蔑视。这第一个回合,就不是消极被动地应战,而是接过对方的锋芒,掉转枪口,予以反击,挫伤了对方由于地位的优势而自然拥有的精神优势,掌握了主动权。其次,他善于抓住对方狂妄又无知的弱点,以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磅礴的语言气势,发起猛烈攻势。当狂妄的秦王顺着他的反问,对 “布衣之怒”表示不屑时,他又第二次把概念迅速转换,说那只是“庸夫之怒”,紧接着又再次转换,提出“士之怒”,并历数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士之怒”的英勇事例,教训了秦王什么叫真正的“布衣之怒”,极大地摧毁了对方的精神优势。这三次迅速转换概念,充分体现了他现场应对、善于辞令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他又抓住对方虚弱怕死的弱点,以自然跟进的手法,把自己和那三位勇士并列为四,以古人之英勇,明白表示了自己的无畏。当然,以上这些,还有可能被认为是故作大言、虚张声势,因此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让对方立见后果,于是,他最后把攻势集中在现实处境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这就告诉秦王:你那“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还只是“将来时”,而眼下的你我同归于尽,却是即刻兑现的现实!由于以上的凌厉攻势,秦王的狂妄骄横之气已被扫荡一空,这时只剩下了怯懦和虚弱,而唐且的英勇无畏之气则越来越坚实劲锐,义薄云天,故能彻底制服对方,化险为夷。

第2小题:忠于职守,坚持道义,不畏强暴,正气浩然,胆识过人,善于辞令。

第二题

秦王虽贵为“天子”,且有“虎狼”之称,但此时,他的“虎狼”之气已被唐且的正气和攻势彻底摧毁,他也看到或意识到自己的无道行为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因此他此时对唐且的道歉,一方面是出于怯懦怕死的本能而服软求饶,作为权宜之计,以躲过眼前一劫;一方面也应该承认确有几分是发自内心。但要指出的是,这也只是他在特殊处境下的短暂行为,一旦时过境迁,他的“虎狼”本性又会复萌,当时纵然有几分发自内心的认识,也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曹刿的方法是先让对方发表看法,他通过否定、否定、肯定,逐步取得对方认同和信任。唐且则是正面交锋,接过对方话题,把核心概念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表述,猛烈反击,以道义的力量、无畏的勇气和语言的气势,不断摧毁对方的精神优势。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四题

1.加惠:施与恩惠。虽然:虽然(或即使)这样。

2.然:语助词,表示某种状态,即“……的样子”。

3.谢:认错,道歉。

4.若是:如此,像这样。

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晏子使楚》主要学习与理解晏子在外交斗争中机智与幽默的智慧。

三、《杂说》主要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关于《讽谏小议》,可让学生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与ⅩⅩ的一次精彩对话》 

2.《与 ⅩⅩ老师的一次交谈》

六、“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

一、《晏子使楚》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晏子使楚》,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这是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从论辩性来说,它与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在以下两点相似: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以口头论辩为主。但和前面一篇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安陵君与秦王相比是弱者,而晏子代表的齐国和楚国一样都是大国。当使者的,国力不同,形势不同,策略也有不同。唐且处于弱势,除了口才之外,就是拚命。而晏子则全凭口才。

  一般地说,春秋游说之士,基本修养就是善于辞令。所谓善于辞令,常常被理解为化解对抗,缓和紧张,语气委婉。像唐且那样不惜拚掉老命,是很少见的。但这不等于说,特殊情况下,游说之士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进行反击。晏子和楚王论辩的最大特点,就是机智幽默,针锋相对。

问题一:楚国和齐国同为大国,照理楚王应该善待齐国来使。可是楚王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小心眼,搞小动作。先是弄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是在拿晏子的矮个子来开玩笑,对晏子是带有侮辱性的。

问题二:对此,晏子采取了什么办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取的办法是针锋相对:“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话的妙处在于:第一,拒绝入门,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不是我无理拒绝,而是有道理的。道理不是为我考虑,而为对方考虑。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是骂人,但是骂得含蓄,留有余地,其中有假定性,如果是狗国的话,就只有这个门,但我出使的是楚国,楚国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第三,这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说法,就把对方放在一种两种选择判断中:1,如果你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2,如果你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侮辱晏子,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问题三:网上有一篇文章说,晏子的这个做法不太妥当。如果楚王感到你骂他是狗,他火了,声明说,这不是狗洞,你看着办,自便罢。这样晏子就不能完成任务了。他应该这样说:“看来你们缺乏诚意,准备也不够,是不是我先回去,你们先请示大王一下?”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这就是没有看懂晏子使楚要义。晏子在这里,既要完成外交的任务,又要不失尊严。如果主动打退堂鼓,既不能完成任务,又不能在才智上胜过对方了。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入,就是一大胜利。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的即兴应对的胜利。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下,现场即兴反应是关键,需要的是急智,事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