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您听说过帝王发怒的情形么?”唐且回答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帝王一发怒,就会倒下百万尸体,流血千里。”唐且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且说:“这是庸人发怒,不是说勇士发怒。专诸刺杀王僚,彗星侵蚀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光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老鹰扑击在宫殿上。这三位先生,都是平民中的勇士。他们心里的忿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了,连同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了怒,倒下的尸体是两具,流血只有五步之内,但天下的人都要穿白戴孝,今天就会是这种情况。他拔剑站了起来。
秦王的脸色显露出沮丧,挺直上身跪着向唐且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寡人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只有五十里地倒能够存在,只是因为有了先生您啊!”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文中的秦王,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流氓的特点,就是不要脸,不讲理,因此对付流氓,正面讲理是无效的。一般说来,或以力胜,或以智胜。而唐且则是凭着勇者的无畏、道义的力量、辩论的智慧和话语的气势战胜了秦王,化险为夷。这或可称之为以气胜。
首先,唐且敢于正面迎战,并机智应对。当秦王提出“天子之怒”时,他暂作低调,让对方道出“天子之怒”的结果,然后把这个核心概念迅速转换,针锋相对地提出“布衣之怒”。这里的“天子”和“布衣”就颇值得玩味。秦王的“天子”身份,已是至高无上;“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已无以复加,唐且没什么可以高过他。于是他干脆一低到底,自称“布衣”。其实唐且并不是寻常的“布衣”,而是一名士人,还是以
第2小题:忠于职守,坚持道义,不畏强暴,正气浩然,胆识过人,善于辞令。
第二题
秦王虽贵为“天子”,且有“虎狼”之称,但此时,他的“虎狼”之气已被唐且的正气和攻势彻底摧毁,他也看到或意识到自己的无道行为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因此他此时对唐且的道歉,一方面是出于怯懦怕死的本能而服软求饶,作为权宜之计,以躲过眼前一劫;一方面也应该承认确有几分是发自内心。但要指出的是,这也只是他在特殊处境下的短暂行为,一旦时过境迁,他的“虎狼”本性又会复萌,当时纵然有几分发自内心的认识,也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曹刿的方法是先让对方发表看法,他通过否定、否定、肯定,逐步取得对方认同和信任。唐且则是正面交锋,接过对方话题,把核心概念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表述,猛烈反击,以道义的力量、无畏的勇气和语言的气势,不断摧毁对方的精神优势。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四题
1.加惠:施与恩惠。虽然:虽然(或即使)这样。
2.然:语助词,表示某种状态,即“……的样子”。
3.谢:认错,道歉。
4.若是:如此,像这样。
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晏子使楚》主要学习与理解晏子在外交斗争中机智与幽默的智慧。
三、《杂说》主要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关于《讽谏小议》,可让学生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与ⅩⅩ的一次精彩对话》
2.《与 ⅩⅩ老师的一次交谈》
六、“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
一、《晏子使楚》
(一)让学生课外阅读《晏子使楚》,根据课文注解笔译全文。
(二)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
1.交流和检查翻译的情况;
2.讨论问题。
问题涉及如下,仅供参考:
导入:
这是一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从论辩性来说,它与上一篇《唐且不辱使命》在以下两点相似: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以口头论辩为主。但和前面一篇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
一般地说,春秋游说之士,基本修养就是善于辞令。所谓善于辞令,常常被理解为化解对抗,缓和紧张,语气委婉。像唐且那样不惜拚掉老命,是很少见的。但这不等于说,特殊情况下,游说之士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进行反击。晏子和楚王论辩的最大特点,就是机智幽默,针锋相对。
问题一:楚国和齐国同为大国,照理楚王应该善待齐国来使。可是楚王是怎么做的呢?
明确:小心眼,搞小动作。先是弄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是在拿晏子的矮个子来开玩笑,对晏子是带有侮辱性的。
问题二:对此,晏子采取了什么办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晏子采取的办法是针锋相对:“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话的妙处在于:第一,拒绝入门,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不是我无理拒绝,而是有道理的。道理不是为我考虑,而为对方考虑。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是骂人,但是骂得含蓄,留有余地,其中有假定性,如果是狗国的话,就只有这个门,但我出使的是楚国,楚国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第三,这是最主要的。这样的说法,就把对方放在一种两种选择判断中:1,如果你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2,如果你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换句话说,如果你坚持侮辱晏子,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问题三:网上有一篇文章说,晏子的这个做法不太妥当。如果楚王感到你骂他是狗,他火了,声明说,这不是狗洞,你看着办,自便罢。这样晏子就不能完成任务了。他应该这样说:“看来你们缺乏诚意,准备也不够,是不是我先回去,你们先请示大王一下?”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这就是没有看懂晏子使楚要义。晏子在这里,既要完成外交的任务,又要不失尊严。如果主动打退堂鼓,既不能完成任务,又不能在才智上胜过对方了。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入,就是一大胜利。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的即兴应对的胜利。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下,现场即兴反应是关键,需要的是急智,事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tag: 教学 北师大 历史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