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军。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重在“论”。以叙述为主。
第二题
第1小题:“既克,公问其故。”
第2小题:曹刿头头是道的分析,使鲁庄公对其智慧和能力产生了信任感。虽然从总体而言,“春秋无义战”(孟子语),但在具体战役、局部问题上,还是有诸如诚信与否、民心向背等方面的“得道”与“失道”之分的。曹刿善于审时度势,其战前的分析,基本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尤其是最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语,充分肯定了鲁庄公应战的正义性和可行性,赢得了鲁庄公的认同和信任(或者说,迎合了鲁庄公的欲战心理),因此在战斗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
第3小题: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二,更能体现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4小题:一般而言,曹刿的分析有道理,一是抓住了交战方的心理特点,二是避强敌锋芒。第一鼓如果没有把勇气激发出来,第二鼓就难了,第三鼓反而会把气都鼓泄了。这讲的就是战争心理学。以鲁国之弱,对付强大的齐国,主张避其锋芒,后发制人,这个战术是正确的。当然曹刿的分析,只是一种常规常理,对于一场具体的战役来说,可能有简单化的缺陷。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勇气也”。另外,兵不厌诈,战场上往往不按常规用兵。比方说,“一鼓”未必就是“作气”,也可能是佯攻,或虚张声势,等等。
但要说明的是,《左传》记事很简约,许多实际的细节、过程、复杂情况,可能都略去了。同时,记叙战争,也多带有主观性、倾向性,或事先加强某些情节或言论以预示结果,或从结果中引出“原因”以“证实”其观点,所以往往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课文中曹刿的言论,以及战役的过程,都未必是完全真实的记录,其中多有《左传》作者的臆度或发挥。所以,我们读《曹刿论战》,一方面应把握它表达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不应机械教条地去理解套用。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强调诚信、民心,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具体战役的胜负,主要是取决于实力和谋略。毛泽东的评论,说的主要就是谋略。)
春秋时代,民本思想流行,曹刿的分析,强调了诚信、民心等道义因素,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与上一题同样,也不应机械地理解。因为对于具体的一场战役而言,并非得了民心就一定能取胜,其中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恐怕还在于军事实力的较量,以及在谋略和战术方面的对策(尤其是当我方实力较弱时)。而曹刿的分析,却对此只字不提。事实上,鲁国的最后取胜,恰恰就在谋略和战术的运用上,至于民心的作用,反倒是不怎么体现的。
毛泽东的话,严格说来,并非对“曹刿论战”的专门评述,而主要是取“长勺之战”这一战例中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并联系历史上其他类似战例,来论证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这一“战略防御原则”的,因此重在战例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于本文重点的曹刿之论,他没有作更全面深入的分析评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1.何:何必。间:这里作动词,读去声,意为参与。现代一般作名词,读阴平,多表示两者之中或其相互的关系。
2.牺牲:祭祀所用牲口。现代引申为动词,舍弃,捐弃。加:夸大,虚报。现代一般不用此义。
3.狱:讼事,案件。现代指监禁罪犯的地方。以:介词,根据,按照。
4.以:介词,凭借。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
5.可以:意为“可以凭借……”,二字分别独立使用,“可”是“可以”,“以”是介词,其宾语承前省略。现在“可以”二字连用,表示肯定或允诺。
6.败绩:军队溃败。
7.作气:振作士气。再:第二次。在上古汉语中,“再”只表示“二”或“第二”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行为的重复。
比较·探究
唐且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理解唐且外交斗争的大智大勇;
2.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3.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2.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意;
2.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常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谓……曰:对……说。
(2)易:交换。
(3)
(4)不听:不听从。
(5)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6)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得那样。
(7)虽:即使。
(8)岂……哉:难道(怎么)……呢(吗)。
4.文段赏析
导入:
这篇文章中,唐且和《战国策》里许多游说之士取得胜利之道,大不相同。一般《战国策》里表扬的策士,在面临强势,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只能凭借现场口头表述的机智,用软化的办法,以柔克刚。但是,在这一篇里,形势却有点不同。
首先是,强者一方,似乎向弱者一方让出了很大的利益:以方圆五百里之地,换安陵五十里之地。安陵是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连魏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了,何况安陵?但秦国不但不灭安陵,反倒以十倍的土地交换。秦王这样表面上是亏本生意,实际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问题一:
明确:这里不能说
tag: 教学 北师大 历史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