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62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决定迎战。曹刿要去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官老爷的事,你参予进去干什么?”曹刿说:“官老爷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就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道:“小恩小惠不能使人民都得到,人民是不会听您的。”庄公说:“祭神用的三牲、玉器和绸缎,祷告时一定老老实实,决不敢虚报。”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会得到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明是非,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这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作战。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过三次进军鼓了,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便追逐齐军。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勇气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勇气便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勇气消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打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怕他们留下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的轮迹混乱,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重在“论”。以叙述为主。

第二题

第1小题:“既克,公问其故。”

第2小题:曹刿头头是道的分析,使鲁庄公对其智慧和能力产生了信任感。虽然从总体而言,“春秋无义战”(孟子语),但在具体战役、局部问题上,还是有诸如诚信与否、民心向背等方面的“得道”与“失道”之分的。曹刿善于审时度势,其战前的分析,基本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尤其是最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语,充分肯定了鲁庄公应战的正义性和可行性,赢得了鲁庄公的认同和信任(或者说,迎合了鲁庄公的欲战心理),因此在战斗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

第3小题: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给读者造成悬念;第二,更能体现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

第4小题:一般而言,曹刿的分析有道理,一是抓住了交战方的心理特点,二是避强敌锋芒。第一鼓如果没有把勇气激发出来,第二鼓就难了,第三鼓反而会把气都鼓泄了。这讲的就是战争心理学。以鲁国之弱,对付强大的齐国,主张避其锋芒,后发制人,这个战术是正确的。当然曹刿的分析,只是一种常规常理,对于一场具体的战役来说,可能有简单化的缺陷。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勇气也”。另外,兵不厌诈,战场上往往不按常规用兵。比方说,“一鼓”未必就是“作气”,也可能是佯攻,或虚张声势,等等。

但要说明的是,《左传》记事很简约,许多实际的细节、过程、复杂情况,可能都略去了。同时,记叙战争,也多带有主观性、倾向性,或事先加强某些情节或言论以预示结果,或从结果中引出“原因”以“证实”其观点,所以往往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课文中曹刿的言论,以及战役的过程,都未必是完全真实的记录,其中多有《左传》作者的臆度或发挥。所以,我们读《曹刿论战》,一方面应把握它表达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不应机械教条地去理解套用。

以上各题,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三题

(强调诚信、民心,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具体战役的胜负,主要是取决于实力和谋略。毛泽东的评论,说的主要就是谋略。)

春秋时代,民本思想流行,曹刿的分析,强调了诚信、民心等道义因素,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战争思想。但与上一题同样,也不应机械地理解。因为对于具体的一场战役而言,并非得了民心就一定能取胜,其中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恐怕还在于军事实力的较量,以及在谋略和战术方面的对策(尤其是当我方实力较弱时)。而曹刿的分析,却对此只字不提。事实上,鲁国的最后取胜,恰恰就在谋略和战术的运用上,至于民心的作用,反倒是不怎么体现的。

毛泽东的话,严格说来,并非对“曹刿论战”的专门评述,而主要是取“长勺之战”这一战例中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并联系历史上其他类似战例,来论证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这一“战略防御原则”的,因此重在战例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于本文重点的曹刿之论,他没有作更全面深入的分析评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四题

1.何:何必。间:这里作动词,读去声,意为参与。现代一般作名词,读阴平,多表示两者之中或其相互的关系。

2.牺牲:祭祀所用牲口。现代引申为动词,舍弃,捐弃。加:夸大,虚报。现代一般不用此义。

3.狱:讼事,案件。现代指监禁罪犯的地方。以:介词,根据,按照。

4.以:介词,凭借。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

5.可以:意为“可以凭借……”,二字分别独立使用,“可”是“可以”,“以”是介词,其宾语承前省略。现在“可以”二字连用,表示肯定或允诺。

6.败绩:军队溃败。

7.作气:振作士气。再:第二次。在上古汉语中,“再”只表示“二”或“第二”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行为的重复。

比较·探究

唐且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理解唐且外交斗争的大智大勇;

2.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3.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2.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意;

2.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常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谓……曰:对……说。

(2)易:交换。

(3)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应该答应寡人。其,语气助词,有“可”、“该”的意思;许,答应。

(4)不听:不听从。

(5)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6)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得那样。

(7)虽:即使。

(8)岂……哉:难道(怎么)……呢(吗)。

4.文段赏析

导入:

这篇文章中,唐且和《战国策》里许多游说之士取得胜利之道,大不相同。一般《战国策》里表扬的策士,在面临强势,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只能凭借现场口头表述的机智,用软化的办法,以柔克刚。但是,在这一篇里,形势却有点不同。

首先是,强者一方,似乎向弱者一方让出了很大的利益:以方圆五百里之地,换安陵五十里之地。安陵是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连魏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了,何况安陵?但秦国不但不灭安陵,反倒以十倍的土地交换。秦王这样表面上是亏本生意,实际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安陵君当然知道,世上没有强者向弱者求着要做亏本生意的,就老老实实地回绝了。

问题一:安陵君是怎样回答的?既然她已经表明了态度,为什么还要派唐且出使秦国?

明确:这里不能说安陵君完全不会说话,因为他没有正面表示对秦王动机的怀疑,而是先把秦王奉承了一下,说:“甚善。”拒绝的理由,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把把祖宗抬出来(“受地于先王”)。为什么要把这一条抬出来?因为在这一点上,秦王和自己一样,也是“受地于先王”的,就没话可说。虽然不高兴,但一下子也发作不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