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62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这样,事情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又要派唐且出使呢?因为霸权得罪不起,顶撞了,留下后遗症,要善后解决。

问题二:唐且受命出使秦国,他的任务是什么?

唐且面临着的任务是在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下去平秦王的气,讨他的欢心。任务极为艰巨。

问题三:

双方一见面,秦王就露出杀机:说:本来我灭魏、韩两国的时候,安陵小国,方圆五十里,灭掉也不费力气。只是觉得安陵君是“长者”,就没有在意。现在我拿出十陪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君居然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秦王这一些话的意思是什么?

纯粹的霸权主义者的话语,但也是有技巧的。一,他不说自己有野心,有坏心,而说自己好心,有道德心,尊重长者。二,有心做亏本生意,以十倍的土地换你的一点点。三,可是你们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轻寡人与”)?这是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在精神上受侮辱的地位上。表面上是低姿态,实际上以守为攻,暗藏杀机:本来可以灭掉你,现在,你又得罪了我,这就暗示着要动武,不讲理了。

问题四:

唐且出使的目的是来缓和一下矛盾,却碰上秦王一副咄咄逼人不讲理的姿态。如果是一般的游说之士,恐怕这时只有说好话,转弯抹角,讲歪曲的道理,力求妥协了。那么,唐且是怎样应对的呢?

明确:处于弱势的唐且这时却强硬起来:又一次把老一套的“理”提出来:“受地于先王”,就应该“守之”。这样针锋相对,形势肯定要僵,矛盾肯定要激化的。而且他还不满足,又加上了一句:不要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是不成。假讲理的遇到不讲理的,还这么不留余地,甚至主动去刺激强者,不怕秦王发火。而秦王一发火,就意味着,唐且的缓和关系的使命,就泡汤了。

5.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

(2)休祲降于天:上天就降下征兆。休,吉兆。祲,凶兆。对刺客说来是吉兆,对被杀的人说来是凶兆。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如果士发怒的话,有二个尸体倒在地上,五步之内留下献血,使天下人穿起孝服。缟素,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4.请学生笔译这二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文段赏析

导入:

秦王怒火中烧,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挑衅,言外之意,就是要动武了。秦王问他知道不知道“天子之怒”。唐且明明是知道的,却说不知道。这是反挑衅。表现的是无畏,无所谓。秦王给“天子之怒”下了一个定义:“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为什么要说得这么严重?明摆着是威胁:要你的小命。我杀这么多人都是家常便饭,何况你唐且一个。

问题一:摆在唐且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本来应该来软的一手,可是现在人家不来软的,给你来硬的。这时,他是绝对的劣势,却面临着绝对的残暴。那么唐且是怎样处置的呢?

明确:唐且的特出之处在于,干脆也跟他来硬的,而且硬就硬到底。

硬到底,并不意味着就和他拚命。硬不能在行动上,而在语言上。他从秦王的“天子之怒”中拿出一个“怒”字,针锋相对,提出一个“布衣之怒”来。这在辩论术中,是把对方的概念偷换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常用的手段,就是重新定义。同样是“怒”,对方有,我也有。秦王作为辩论者,他给“布衣之怒”下了一个定义,把它说得微不足道,那不过是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既没有自卫能力,更没有进攻的威摄。但是,唐且却反驳了这个定义:那不是布衣之怒,而是“庸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是同样也有威胁力的: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这就是说,大家都不讲理也好,老命也不要了,我今天就和你拚了。虽然在远距离,你能流血千里,杀人百万,但是,近在咫尺之间,大不了你我一起完蛋。

问题二:唐且硬处理的结果是什么?请大家说说看。

明确:在一般情境下,弱势者谈判是不能硬的,但是遇到君,软了没有用,干脆就拚死一硬。果然,秦王在精神气质上被压倒了,反而妥协了,打圆场了,说何必这样认真呢,还奉承了唐且几句,说韩国和魏国地那么大都亡在我手里,安陵国不过五十里,之所以幸存,完全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人啊。

问题三:唐且的硬处理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唐且之所以能以硬对硬,没有遭遇鸡蛋碰石头的悲剧,而是从弱势转化为强势,完全是因为特殊地理关系:近在咫尺。因为无畏,所以才能从容辩论,他在辩论中,对核心概念进行了三度转化:先把把秦王的“天子之怒”转化为布衣之怒,然后又把秦王歪曲的“布衣之怒”转化为“庸夫之怒”,最后又把“布衣之怒”转化为“士之怒”,就是现场的威胁。这是唐且勇气的胜利,也是唐且辩论智慧的胜利。

问题四:你怎样看待唐且的胜利?

明确:唐且弱势变成强势,毕竟只限于五步之内。秦王的妥协,是真的吗?一旦离开了五步之内,秦王的优势就强大了,唐且的优势也就迅速转化为劣势了。他的命运,安陵国的命运,就将危若垒卵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且的胜利,是暂时的,甚至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本文题目说“唐且不辱使命”,他本来的任务是讨好一下秦王,让他不要过分生气,缓和一下矛盾,而结果是,秦王可能更加怀恨在心。那么,唐且是取得了胜利呢?还是种下了祸根呢?学生如有其他说法,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既可。

7.诵读本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阅读并思考“阅读练习·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2.完成“阅读练习·探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比较探究。

问题一: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

[提示]

如果说,邹忌的讽谏成功靠的是贴切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分析,曹刿靠的是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合乎情理的分析,那么唐且之所以能够让秦王道歉,在外交场合上取得胜利,除了先柔后刚,更重要的是一种保持国家的完整视死如归的大智大勇。而从话语上说,唐且与秦王的对话,是有理有节,举例恰当而有震慑力。

问题二:比较秦王态度以及与其前后不同的变化。

[提示]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①②气势汹汹,盛气凌人;③面无血色,惊惧非常。

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人物,与唐且的视死如归相比,他只不过是一个仗势欺人的家伙罢了。

三、完成“阅读练习·探究”。

相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拿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安陵,安陵君该答应寡人吧!”安陵君说:“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块的土地来换小块的土地,这种主张确实好;虽然如此,但我是继承的先王封地,希望始终守着它,不敢拿去交换,”秦王很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唐且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且说:“寡人拿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安陵,安陵君却不答应寡人,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而你们安陵君只凭五十里地还能存在,这是因为安陵君是个长辈,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安陵君居然拒绝寡人,这不是轻视寡人吗?”唐且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