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要对千里马负责。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发现,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那么作者对伯乐是一种什么情感啊?因为伯乐在这个世上太少了,作者多么渴望世上多一些伯乐呀!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伯乐作用的强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也要对自己的遭遇负责。千里马一定要表现,而不是像文章说得那样——“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要经常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千里马。
问题四: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种写法后人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或者叫做托物寓意。
问题五: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
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样的情感吧。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附:《杂说》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三、《讽谏小议》
1.学生课外自学《讽谏小议》;
2.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是怎样分析了中国古代诤谏制度的?
明确:首先,它存在的基础就是一个矛盾。封建王权的特点就是专制,就是独裁,就是“独霸”,人君“连对骨肉、功臣、亲信都心存疑虑,提防他们对自己的宝座有觊觎之心。”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不能相信任何人,也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真理的。作者引用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寡人”,给予了新颖的解释,说这是君王的“孤独感”的表现。这种说法很新鲜,给读者以很有趣味的感觉。但这并不是说这个解释很准确,相反,是有点牵强的。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的本义是“少”。《说文》:“寡,少也。”《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成语“寡不敌众”,都是这个意思。后来才指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人君自称“寡人”,并不是孤独的意思,而是一种自谦之词,说自己是“寡德”之人。(据考证,在唐代以前,王侯、
问题二:下面这二句话,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他孤零零一人料理庞大的帝国,当然力不从心。他的希望是:属下既不挑战自己的权力,又能够排忧解难。
……
君臣关系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无理性的统治与服从,这是天下最不平等的关系。
明确:从根本上揭示了诤谏制度的局限,强调其严酷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冤枉死了还要谢恩)。而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古代游说之士的限度,而不至于把古代帝王与臣下的关系理想化。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表述文章的主题句的?
明确:随笔要有趣味,就要有一定的生动性,就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性。因此作为主题句“其实臣子对君王的进谏,实在是一种刀斧手阴影下的血腥冒险。”作者把理性和形象、深邃和情感交融起来。
问题五:对于主题的论述,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随笔要有趣味,但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和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智趣。历史知识的含量,成为随笔成功的一个条件。历史上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个一个讲,没有那么长的篇幅。在这样一篇小文章中,只能采取简单枚举的办法,一笔带过,把最突出的部分,最具震撼性的细节提示一下:
比干进谏商纣王,结果被挖了心;春秋时代的史鱼,干脆自我了断,来个尸谏……
海瑞要直谏,就变得聪明而冷峻了,自己先准备好棺材。
问题六:文章写到这里,似乎任务已经完成,已经把封建诤谏制度的矛盾揭示得相当淋漓,到此为止,亦未尝不可。但是读来未免感到单薄。为什么,因为论点只有一个层次。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深度还是有限。为了深化论点,作者在层次上进行了转化。那么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个转化的?
明确:转化的方法,就是从上一个层次的事例中,提出新的矛盾。上一个层次,举比干、海瑞的例子,是说明诤谏制度的残酷。紧接着,来一个明英宗的感叹:“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为什么呢?论点很自然地深化了。下面的论题,就很明快的亮出来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君王本身。
把新层次上的论点总结起来,作者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例证的方法,一个是理论的方法。但是,他不用自己的话,因为用自己的话,不如用历史文献上的话,这也是智趣决定的。作者用了史学家司马光的话:“皇帝不喜欢批评,忠臣变佞臣,皇帝喜欢批评,佞臣变忠臣。”光有一个例证可能变成孤证,所以作者又引用了元朝一个很没有名气的大臣的话。为什么呢?引证不是以权威的为上吗?但引文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新异,最好是冷门,冷门的例证,会带来新知识,随笔本来就有传播知识的任务。此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概括面广。唐朝的贤臣,已经广为传播了,元朝却是个冷门。权威的例证,很多是多次引述过的,容易造成重复,失去新鲜感。而名气不大的人的语言要引用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真有过人的深刻或者生动。元英宗问身边的人今天是否还有魏徵那样敢于说话的人时,拜往说:
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圆盘子盛水,水是圆的;方杯子盛水,水就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徵才敢说真话。
这话不但说得很深刻,而且还很生动,很形象,值得一引。但这好像不是古人的话,因为作者没有引用原文,其原因是,这是一篇写给初中生看的文章,引用原文多了,很容易变成阅读的障碍。用现代汉语转述,也是一种引用方法。这不是很有权威了吗?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还要用自己话来说一下,当然话要说得漂亮一点:
皇帝是标杆,臣子不过是随杆移动的影子。
问题七:这是论述的第二个层次,已经是相当深刻了,但是作者还是没有想结束的样子。为什么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历史智慧”教学设计tag: 教学 北师大 历史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