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
3、填空:
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有雾,眼不见而耳愈灵,听到了泉声,所以写听泉.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
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
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学习目标展示】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听泉。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①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②“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
①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tag: 鼎湖山听泉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