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历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二、教学目标
本文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三、学生分析:
经过初一、初二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三十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很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四、教法及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教法主要采用激趣、启思、点拨法。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版块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7分钟)
文言文教学还是以背诵和语言积累为主。所以本课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背诵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汇进行。
1、激情导入。播放FLASH动画《愚公移山》的故事(1分钟)。请同学们概述故事情节 (学习小组内展开即可)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主要有跟读,个人自由读、小组内读、班内集体读等方式。(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参看课下注释,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3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教师翻译方法指导用1分钟)
4、小组内讨论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10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 a.杂然相许b.杂曰。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你说我说
A、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B、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版块三、写作特色(5分钟)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c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献疑 ” —— 关切、忧虑
智叟: “笑而止 ”—— 嘲笑 、讥讽
版块四、拓展训练。
一、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横向拓展延伸,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设计题目,印发讲义,让学生进行训练。(甲)文为《愚公移山》第三段,(乙)文为《山海经·北山经》里面的《精卫填海》,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古人有执着意志的例子。
【比较阅读(讲义内容):
(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何苦而不平(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愚公移山》说课稿4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