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1.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
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千载遗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1.释“作胡语”“论”
“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
“论”:诉说。
二.总评诗文:
1.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2.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独推此诗为绝唱,一能包举其生平,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沉着有力。tag: , 高三册语文教案,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