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旅夜书怀》系自学篇目,《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为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4、背诵。
本文增加目标:
领会烘托和比喻的运用;了
教时设置: 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主要赏析第一首
过程:
一、朗读
二、简介诗歌背景
杜甫一生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安史之乱后,在肃宗朝,曾被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不久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又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时期,过上几年安稳日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因为有病,更因为受到排挤,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三、理解
1、理解下列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班级交流
(
旅夜书怀——旅夜,在外夜行;书怀,写下自己的情怀。
危樯——高耸的桅杆。
星垂平野阔——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月涌大江流——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沙鸥——水鸟名。)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
四、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字面意思是:岂能想到我的名声因为文章而著称,做官由于衰老得病而退休。其实诗歌里要表达的本意却不是如此,试说说“岂”的含义和全句的情感。
(
2、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
(
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这自比之中,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
4、请以这首诗为例,解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
五、背诵
第2教时
要点:主要赏析第二首
过程:
一、朗读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简介诗歌背景
1、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得到的却是无辜贬斥,所以借题《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显然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
2、关于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