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失街亭》教学案

《失街亭》教学案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614  栏目:高四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四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失街亭》教学案,

《失街亭》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四.命小标题。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   马谡其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2.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3.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二)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1] [2]  下一页

,《失街亭》教学案
《《失街亭》教学案》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高四册语文教案,高四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