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
结合注释熟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搜集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依据: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习惯。)
六、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名言警句.(这个环节开展的方式为小组抢答.表现突出的予以适当奖励。)
2.简介孟子“其人”及<<孟子>>其书。
附注: 这个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文学常识积累情况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先听录音,然后齐读课文。
解析疑难字词句。(该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引导或适当讲解。)
理清本篇议论文的三要素。(学生先自行判断,老师再予以明确。)
附注: 这个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较好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及作者论证思路。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然后以小 组为单位开展有奖竞答活动。)
1、文章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结构及内容上分别有何作用?
2、本文在论 证层次上有何特点?
附注: 该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架设平台。同时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合作、参与的热情,开发他们的纵深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开拓创新
(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
附注: 这一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的是为 了体现“语文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特点。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谈一谈逆境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附)设计点评:这篇教学设计富有创新意识并能始终渗透新课程理念,如各个环节后面均能附带说明设计所依据的新课标理念。同时能结合学生实际,处处体现的学生主体地位,如“导入新课”、“合作探究”中的有奖竞答及“开拓创新”中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谈,不但可以有效带动初一、二年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另外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如“整体感知课文”中教师能适时点拨、引导。不管是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的安排均能做到恰到好处。整个设计围绕“点拨互动----合作探究-----培养创新”为主要手段,不但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名言警句的收集、文言知识的积累、圈点批注的引导。更可贵的是把“徳育”融入设计中,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个设计重点突出、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别具匠心是一个较为优秀的教学设计。
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 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 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tag: 年级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