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变中思 析中悟──“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摘要,
在四边形这一节内容的复习中,重点目标是:使学生全面并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包括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本堂课通过对两道典型例题的“变”或“析”,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节的重点知识,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且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一定的数学道理,取得良好的效应.
一、
变
例1 已知:
□ABCD中,对角线AC和BD交于点O,M、N分别是OA、OC的中点.求证BM=DN.
本题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知识容易证明.当学生完成例1的证明后,我对本题作如下改变,让学生讨论:
1.
结论不变条件变
若不改结论和其它条件,只改变“M、N分别是OA、OC的中点”这条件,就有下列变化:
1.在AC上取AM=CN,如图1.
2.在AC上取OM=ON,如图2.
3.分别过B、D作BM⊥AC于M,DN⊥AC于N,如图3.
4.在AC上任取点M,连AM,过点D作BM∥DN,如图4.
5.分别以B、D为顶点,作∠1=∠2,如图5.
6.分别以B、D为顶点,作∠3=∠4,如图6.
学生通过简短的分析与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在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下,只要点M、N都在对角线AC上,且BM∥DN,都能证明BM=DN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上,我还进一步提问:若将例1中的条件“
□ABCD”分别变为“矩形ABCD、菱形ABCD或正方形ABCD”,其它条件不变,原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若将例1中的条件“
□ABCD”分别变为“矩形ABCD、菱形ABCD或正方形ABCD”,其它条件也分别作上述6种变化,原结论还成立吗?为什么?
2
.条件不变结论变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本题若在所有条件不变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不再增加其它条件)的情况下,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全体学生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到的结论大致有:
1. AM=CN=OM=ON;2.△ABM≌△DCN;3.△BOM≌△DON;4.∠BMO=∠DNO;5.∠ABM=∠CDN;6.
;7.△ABM与△DCN关于点O中心对称.
这样,在变中思,在变中议,在变中悟,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进一步体会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二、析
例2 如图7,在正方形ABCD中,M为CD中点,DF⊥AM,交AC于E,交BC于F,求证:∠CME=∠DMA.
析1:依常规思路,要证角(或线段)相等,常证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7,由于∠CME与∠DMA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在不作辅助线的情形下,是不可能全等的.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不难发现,∠CME与∠CFE可能相等,而∠CFE与∠AMD可能相等,因此,需证∠CME=∠CFE及∠CFE=∠AMD,即需证△CME≌△CFE及△DCF≌△ADM.而事实上,倘若△CME≌△CFE,则有CF=CM=DM,从而△DCF≌△ADM,现在的问题是,要证△DCF与△ADM全等,只有2个条件:AD=DC,∠ADM=∠DCF=Rt∠,显然还需证明∠DAM=∠CDF,这由条件DF⊥AM,注意到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互关系便能证得,故此路可行.
析2:由前分析知,虽然∠CME与∠DMA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能直接找到,但可构造它们所在的三角形,一般地,在遇到正方形中给出一条对角线时,常连另一条对角线.如图8,连结BD,交AM于P,交AC于O,看△MEC与△MPD是否全等,由条件,知DM =CM,∠MCE=∠MDP=45
,显然需证CE=DP,而CE与DP所在的三角形△CED与△DPA运用“SAS公理”是不难证明全等的.故此路亦可行.
分析后由学生独立写出证明过程,检查发现,学生基本上能联想正方形的性质等几何知识进行正确解答.继而我给出一个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若把例2中的条件“在正方形ABCD中”变为“在菱形ABCD中”,其它条件不变,结论不成立吗?在矩形中呢?在任意平行四边形中呢?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虽然结论不再成立,但有助于学生对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回顾和区别.
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最后我让学生自编一道与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相关的证明题(要求每个学生的所编的题不完全相同)作为本堂课的课外作业.
教者感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一题多解,还应当重视一题多变.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寓教于乐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就本堂课而言,若依次把平行四边形(包括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逻列出来,再出些各种类型的题目给学生分析和练习,就显得死板;而以一题多变为主要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已得出结论,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全面并熟练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包括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变中思 析中悟──“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