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青铜峡市陈袁滩唐滩小学 丁海燕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篇韵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其具有想象力的诗歌,用词精练,独特。通过“
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和星星、新月……诗歌塑造了一个富于想像的儿童形象。作者用夏
天的发问,引发“我”的想像,并反复用“我想”一词,具体叙述“我”的想像。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把握住儿童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
的朗读兴趣,即“配图动情读——看图入情读——师范读、生生对比尽情读这几个步骤,扎扎实实地进
行朗读训练,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使学生进入诗歌中描述的那美
妙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亲近自然的愉悦。
2、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在这节课上张老师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思。开始教师首先以声情
并茂的范读,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然后通过“个人读”、“领读”“男女生比赛读” “齐读”等形式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特别是张老师注重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
入体,读出了诗歌的韵味。比如:张老师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在放声朗读中又一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时真正进入文本。在熟读课文后,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得作者学
生及文中主人公得到交融。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来感悟和品味文
言文的语言美。
下面就这节课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起讨论:
1、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提问、还是过度,语言显得有些
苍白,破坏了学生学习的意境,上课时,教师的语言与想为孩子创设的美丽情境不符合,无论是提问的
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都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孩子。
2、过渡语言不够精练,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荷塘夏景中,把孩子当成小雨滴、小蝴蝶、眨眼的星星,精
心组织语言,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在本节课中教师刻意的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以及对生字的听写,
并且反复的去读,我个人以为没必要,而张老师却一再的强调并书写。
3、本堂课教师的落脚点应放在如何指导学生有激情的朗读上,教师一再的强调我想变的事物,虽然让学
生读了相关的语句,教师也范读了几遍,但没有让学生把重点的“变”词句标示出来,毕竟他们还是孩
子呀,接受能力没有那么快,导致读时大多数学生不敢去读,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还是不够理想。
总的说来,本课教学比较扎实,如果能够多一些精彩、亮点之处,课堂就更完美了。
,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tag: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