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巴
海底动物就这四种吗?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
读好这一段。
小结:海底动物有进有退,有动的还有不动的,有快和慢的,真是多种多样,海底物产真丰富呀。动物的活动也是一景,说明海底景色奇异。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你对海底的植物、矿物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上网浏览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介绍海底动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它们有进有退,有快有慢、有动有不动……真是千奇百怪。教师要求学生自读后,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鱼的活动方式,学一学它活动的样子,给同学介绍,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都能生动地介绍海底鱼的活动方式。有的学生通过查询网络平台里的资料,补充介绍了这些鱼的其它生活习性。如:当一名学生讲到海参靠肌肉爬行时,有的学生就补充说明海参会夏眠的原因。当学生介绍“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时,其他学生马上补充:火箭也是利用反推力的原理发射上空,还有喷气式飞机的飞行、炮仗的放飞等物体都是运用了反推力的原理。有的学生还介绍了其他鱼的活动方式,如:飞鱼能在空中展开像鸟的翅膀,一遇到敌人,就展开翅膀逃走;还有一种鱼像表演杂技似的跳跃式地活动;有的鱼是漂浮式游动的……在这自学后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海底鱼活动方式了解地很多,对课文的表达方法也理解了,还了解了其它相关知识。
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重点讲了海底的植物、矿物,仅课本上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组织学生到Internet上查找有关内容,通过网上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知道了乌贼和章鱼不是鱼类,而是软体动物,是没有贝壳的海贝;知道了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知道了海底的森林、草地指的是海底成片的长短不同的海藻……
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 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学生在网海里尽情遨游,获取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五、欣赏品味,深入理解
总结:海底景色光怪陆离、千奇百怪,而作者抓住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写的有条有理、重点突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里,大家想不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呢?
媒体演示:“海底世界”视频,使学生对海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了课文,看了那么多的资料,这时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再次感受海底那美妙的情景,掀起学生诗意般的情感波涛,振奋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进入情景,体会意境,在美的氛围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在海底遨游了一番,海底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人类的宝库。但对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去打开这个秘密宝库。我们现在就立下大志,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利用海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现在喜欢写作的同学,请在资料室里选择一张自己感兴趣的图片,给这张图片写上佳句[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海底那奇妙的景色;喜欢阅读的同学,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板报设计制作。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体现“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看了录像,阅读了大量课外材料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海底世界”展览。先确定安排哪几个展厅以及展览的内容;每个展厅再安排一名解说员,解说员可以轮流进行解说;最后评一评谁说得最精彩。为了办好展览,学生踊跃发言,纷纷献计献策,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好方法都讲了出来。学生采用电子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有的以珊瑚为主题、有的以海底植物为主要内容、有的把海底动物作为介绍内容……五彩缤纷的电子小报把海底的神奇、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转载http://www.szeblog.cn/user1/4837/archives/2006/18510.html
tag: 教学 课堂 海底世界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