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本人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
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
他们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
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
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我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
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我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
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样一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2、放手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开放
性的问题:为什么水会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文,然后又让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具体表现水珍贵的句子、段落。用横线划出使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想想有什么感触
和体会,用关键词的方式写在句子边上。这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的好方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做得还不够到位的地方是:品词析句“深度”不到位。
在阅读文章时,抓住关键词语往往有“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也许就是一个词,却能品味出
许多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几处关键词句我觉得品味不到位,例如 “倾注”一词的品析就没有
到位,虽然母亲只用一勺水,还是为我们兄弟四人洗澡,但作者却用了“倾注”一词,这又说明了什
么呢?一个词就可以看出水带给“我们”的幸福,一个词就可以品味出水对村里人的珍贵。再比如第5
自然段中的“吸吮”一词,它不但能说明“我们”风干的皮肤,还看出生命对水的渴求……这些词语
的品味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在学会这些表达方法的同时,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但在教
学时我引导得还不到位。这是今后我本人要努力完善的地方。
,《水》的教后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