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换位体验 真切感受——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难点的突破

换位体验 真切感受——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难点的突破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237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换位体验 真切感受——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难点的突破,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教学中,教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上海周龙兴在《体验、体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确立》中指出:“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内心的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称之为体验。”这里的体验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是作为结果的体验。按照周先生在该文中的分析,这种体验是主体相对于认识对象客体出现的主观换位,外界客观事物成了主体,是它诱发,使人产生了“体验”。
我们为实现学生的真切体验,尝试给学生创造一个“对话”空间,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即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教学片断:
师:一群老人被孩子们吸引着进入了颐和园。他们本想在知春亭边喝茶,可知春亭边早已座无隙地了。哪个同学能告诉我们大家,你理解“座无隙地”的意思吗?
生:座无隙地就是指人已经很多了,没有空的地方了。
师:你说得真好。那这儿都有哪些人,都在干什么呀?
生:这里全是些学生。他们有的在一起说说笑笑,有的玩累了边休息边看书,还有的在划船。
师:你概括得十分简洁。谁愿意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老师和同学们边闭上眼睛,边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指名读,师生闭眼想象。)
师:刚才你仿佛见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有一群学生正围坐在亭子边的草地上,他们正一个一个轮流讲故事呢。
生2:我好像看到几个孩子正在跑,他们脸涨得通红,满脸是汗。跑了一会儿后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休息休息。
生3:我看到小树下,几个学生靠着树干,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书,在全神贯注地看着。
生4:我看到不远处的湖面上,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划船。他们一边划船,一边还在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可好听了!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老师要给大家出个难题了,大家有没有信心解决?
生(齐):有!(满怀信心地等待老师开口。)
师:假设你们现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某一天,你与你的老朋友们相约到颐和园春游,看到此情此景,你们之间会聊些什么,想些什么?现在,就请你找到你的老朋友们,一起先聊一聊吧!
生自主活动,准备谈话。
抽名表演。
生甲:老张啊,你看那边那群孩子呀,说一阵笑一阵,听着多开心呀!
生乙:是啊是啊,这些孩子们,总有数不清的高兴事儿。你看这两个男孩子,跑得满头大汗了也不知道停下来休息休息,精力可真旺盛啊!
生甲:孩子嘛,你忘啦?咱们小时候不也常常这样?每天奔来跑去,晚上回家时哪天的衣服不是脏兮兮的呀?想想那时候,真开心啊!现在老了,想跑也跑不动啦!
生乙:是啊是啊,你说得有道理。你看见那边树下的孩子了吗?到公园里玩还带着书,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你听,哪里来的歌声呀?
生甲(做听状):哦,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时候我们也爱唱这支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他们表演得精彩极了,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这两位“老人”!(再次鼓掌。)
师:同学们,从他们的表演和对话中,你们能理解两位老人的感受吗?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这些老人一定非常喜欢这些孩子。
生2:我觉得这些老人不仅很喜欢这些孩子,而且十分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年纪小,充满活力。
师:你们说得十分有道理。下面,让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个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喜爱与羡慕之情吧!
 
[分析与反思]
本文是冰心写于六十年代的小散文。文章旨在抒发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与对春光的赞美。但是,在文章中没有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冰心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这份喜爱,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必须得从字里行间中去细细品味出来。但是冰心写这篇散文时,已经年过六十,要让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去理解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的感受,并从中体会到老人的深沉的感情,是本文一个最大的难点。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将这一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生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一、化景于语
教学中,教师通过“座无隙地”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那这儿都有哪些人,都在干什么呀?通过想象,学生将词语内化为心中的图像,并通过交流,用自己语言把原本固定在课文中的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灵活现,有声有色的景。这也为走进文本打下了基础。
二、化景于心
当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情景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后,教师特地设了一个悬念:有个难题要大家解决。由难题需要解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你现在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当你与老友一起去游玩,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会聊些什么?”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对于这个想象性的问题,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还是比较浓的。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角色揣摩,并尝试把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候,学生们一定会尽力地想象:一个老人见到这样的情景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此时此刻,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是读者,更是导演,是编剧,是演员,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走进作品,并力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化景于情
在教学中,学生的精彩表演无疑是比较成功的,有了这样良好的基础,再去理解老人的感受就显得较为得心应手了。因此,学生们很快就从中看到了老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甚至,还意外地收获了“老人对孩子们的羡慕”这一成果,实在是让教师惊喜不已。
(周晓明 李园兴)

,换位体验 真切感受——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难点的突破

《换位体验 真切感受——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难点的突破》相关文章

tag: 儿童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