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

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672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

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
 

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李修成

《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应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我们不妨这样设计: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

首先用音乐渲染激情。课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的琴声把学生的神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读题质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问题或困惑,如《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创作的原因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音乐导入,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建立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自觉与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要利用背景资料育情。课文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讲述了阿炳的身世。可抓住“师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叫“师父”而不叫“师傅”?补充材料:一百多年前,无锡雷尊殿的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后来就和观主好上了,还怀了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丢脸,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阿炳回雷尊殿后,铁手琵琶仔细教养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给了阿炳。让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感受小阿炳的苦难身世,结合文本,生发对阿炳的同情之心。

再次,适度想象悟情。引导学生结合“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展开想象:他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进一步通过合理想象感受阿炳的穷困的生活和对生活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凭借材料,精读体会,感悟乐曲内在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朗读和默读能使学生静下心来默读细思品味,带着感情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验。通过默读思考,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感悟、把握;对文本的意义、情感有所体会、理解;通过朗读,对文本的情感进一步进行体验,调动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做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情感境界之中,从而加深对文本所表达情感的个性化体验。教学可用以下策略:

寻求支点突破。“……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是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呐喊?领悟阿炳积淀已久的丰富的情怀,明白阿炳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深情并茂导引。顺水推舟,设计过渡:阿炳听着淙淙的流水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心不由得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音乐欣赏入境。学生对课文语言所反映阿炳的身世和内心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即时播放音乐,再次把学生置身于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以求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设计: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述出来。

精读段落感悟。披文入情,读文思考,圈圈划划哪些是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哪些是描写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旋律与文字对应,读中动情,悟中融情,使文本所隐含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共振。进一步领会阿炳流露在乐曲中的悲与苦,恨与怒,以及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热爱的复杂情怀。

配乐朗读升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揣摩意蕴,配上音乐,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化入琅琅的书声中,走入阿炳内心,深入感悟语言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达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抒发学生心中之情。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交流自己对阿炳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头脑中再现和创造性呈现出文本所描述的意境,使自己如同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我是这样处理的:

1、图片文字煽情。学生读完以后,立即出示相关图片,饱含深情地归纳:一首不朽的乐曲就这样诞生了,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出示演出图片);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出示阿炳墓图片)。 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学生自由抒情。图文资料,是对课文的拓展与延伸,看了图片资料,学生的感悟和思考会更多,受到的情感熏陶会更浓,获得的思想启迪会更深,内心会自觉涌动情思,此时,水到渠成地向学生提问: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学生由衷地抒怀,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无痕的教育境界。

3、课内延伸课外。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诱发学生深入了解阿炳的强烈愿望,我们可拓展学习语文的途径,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上网,访友,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反思:在本案例中通过创设情境入情、音乐欣赏入境、配乐诵读生情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悟和思考会更多,受到的情感熏陶会更浓,获得的思想启迪也会更深。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揣摩意蕴,配上音乐,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化入琅琅的书声中,走入阿炳内心,深入感悟语言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达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是闪烁着灵动智慧的课堂。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教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

《激情 悟情 抒情——二泉映月 教学谈》相关文章

tag: 教学  激情  二泉映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