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后记 琴瑟友和
一、主线定位
在设计教学时,原来是逐段逐句品读。但在教学时,由于第一课时学生已明白而中心句,所以,第二课时,我索性让学生围绕“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一问题”来逐段学习(这个问题也是全文的重点,课后的问题)。因为只有两
个段落,而且构段方式一样,构句也一样,先写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再写有母亲的情怀,最后总结。所以这样一教学,学生不仅
了解了课文内容,解决了课后的重点难题,也明白了诗歌的表达方式。
二、写话训练
上了第一课——《长江之歌》,最后在让学生试着用“你从 , ;你向 ,
。你用 , ;你用 , 。”的句式来说话。本以
为很难,说实在的,我们也一时想不出。没想到,有几个孩子倒写得不错。
摘录如下:
你从雪原走来,春潮是你的姿色;你向大海奔去,激流是你的气势。你清纯的流水,灌溉肥 的土地;你用无穷的力量,造福两岸
人民。
你从西方走来,带来甘甜的乳汁;你向东方奔去,川流永不停息。你用清澈的流水,浇灌棵棵幼苗;你用雄伟的波涛,向世人展
示英姿。
三、质疑解惑
1.“奔”的读音
教学第一课时时,蔡亦凡认为,长江是有目的的流向东海的,“奔”应读第四声,而且这样符合课文的拟人色彩。我一听,为他
的思考鼓掌,也为他对“奔”的两个读音的正确理解叫好。但这儿究竟该怎样读呢,让大家发表意见。
大部分同学都说应该读第一声。庄斯义说,“奔”应该读第一声。因为形容浪头大,流速快,奔腾不息。这儿“奔”的意思是“
流得快”,而非有目的的跑。同学们点头附和。
我表扬了他们会动脑,会思考,并补充说明,应该读“奔”。因为她具有母亲的情怀,她要哺育各族儿女,要挽起高山大海,要
推动时代发展,对我们来说,有着无私的奉献,巨大的贡献,不是单纯了为流向大海这一目的的。
2.长江为何不是“母亲河”
教学完课文后,欧阳飞问:“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具有母亲的情怀,为何她不是母亲河?而黄河是母亲河呢?”对于这个孩子能
想到这个问题,我很是欣喜。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怎样和孩子说清楚呢?这个要和文化资源结合考虑。我还是
老规矩,先把问题抛给他们,看他们能否解答。全班同学沉默不语。“这样吧,有条件的回家自己查查资料,看看为什么?”
就这样,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他们。
当然,自己也要做好充分准备,要以学生明白的话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附上答案——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
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
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
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
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明天看他们怎样回答,自己也胸有成竹了!
,《长江之歌》教学后记 琴瑟友和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