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一、课前先学:
1、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二、口语训练:
考试前夕,父母对你百般呵护,作为家庭一员,你想替他们分担家务,却常常被拒绝,为此你十分苦恼。你既不想让父母伤心,又想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此时,你应该怎样对他们说?(表达观点,陈述理由)
三、导学读标:
1、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2、学写小说评论。
四、释疑解难:
1、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2、预设难点:
“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
以有其他的风格”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点拨:这是针对一种文化现象——文学创作的格式化和概念化而言的,结合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塑造方法来认识这一现象。)
五、精读探究: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1、朗读课文并思考: 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点拨:(1)整体评价-——作品的整体风格;
(2)从小说的特点入手评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时,充分利用细节描写。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2、概括作者对小说评价的观点:
(提示:(1)《百合花》的独特风格是:清新、俊逸;(2)作者把故事和人物结合的很好,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体会本文作者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有力的论证。
(提示:茅盾先生紧抓住小说的两个核心——故事和人物,突出小说最成功之处——细节描写;虽用笔不多,但分析透彻。既联系原文,又有小说的一般原理的分析论证。并大胆地提出“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过人的胆识。)
2、思考:对作品开头的一节的“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点拨:这是针对一种文化现象——文学创作的格式化和概念化而言的,结合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塑造方法来认识这一现象。)
3、再读评论文章,思考如果让你评价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百合花》。
(提示:说出你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作为成功的短篇小说还有许多特点可评如:情节结构的合理呼应,通讯员的动作描写,新媳妇的神态和心理描写等。)
六、拓展延伸:
写作:这篇课文对你评论作品是否有启发?试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篇文学名著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或者一个特点来作一评论。
七、板书设计: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整体评价-——作品的整体风格(清新、俊逸)
从小说的特点入手评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细节描写)
附:《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tag: 语文 单元教学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