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11-07 15:44:48   浏览次数:590  栏目:高三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二、层次结构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才大略。

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三、 写作特点

1、 用典,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2、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名句赏析

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乱,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时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词人已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当权者不采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当权者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 背景材料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词人才21岁。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与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洗劫,变成一座空城。

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以“废池乔木”作点缀,使整个画面显得萧条冷落;后述所闻,以“清角吹寒”渲染空城中的凄清气氛。

下片写感想,先设想唐朝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用“虚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言的程度;然后着力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又借“桥边红药”曲折的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状况。词的主旨就是词前小序中说的“黍离之悲”。

三.             朗读全词(朗读时首先要把词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全都变为自己的视象,才能体验出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和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请找出全词的词眼空城

 四、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的写法

一开始就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现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为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下片可分为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虚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世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换了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2.引用前人的诗句

引用前人的诗句是词中用典的有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易于言外。“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见课下注释)

五、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六.名句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他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留在他们心中;他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度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就觉得它是本该有声了。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他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七.完成课后第三题。


上一页  [1] [2] [3] [4]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