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缘事析理写深刻

第一单元 缘事析理写深刻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895  栏目:高五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五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第一单元 缘事析理写深刻,
   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这样写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这段话中的“算盘”,表面上指中国一种特有的计算工具,而实际上指的是“心机”。
   从上面的典型例子中可以看出,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意蕴丰富,有一箭双雕之妙。
   5.紧急刹车法
   所谓紧急刹车法,就是指行文至关键之处时,便来个紧急刹车,使文章戛然而止,以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符号代替法”有点相似,都是“该住手时就住手”,但也有不同之处。“符号代替法”是紧急刹车后,把许多不说而读者能思而得之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而“紧急刹车法”则是戛然而止,以不言言之。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在《窗》一文中,就成功运用了这种“紧急刹车法”。《窗》描写了一病房中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靠窗的病人,每天可以起坐一小时,给同室病友讲述“所见”的窗外的景物:花园、情侣、球赛、建筑等等,使那位病友的精神受到安慰。可有一天,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想:“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是我呢?”于是当靠窗的病人垂危时,他不按铃报警,眼睁睁地看着那位靠近窗口的病友死去。在那靠近窗口的病床上,当他如愿以偿后,便急不可待地向窗外望去,结果他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行文至此,作者便紧急刹车,把剩下的内容留给读者去思索,去咀嚼,意味深长。
   6.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从正面写出,而在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若要否定什么,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正话反说法表现的对象总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正话反说法就是根据这正反两个方面固有的内在联系,将其联结在一起,并夸张地突出与它有关的某一种,而将真正的内涵隐藏在反面。用正话反说法抒情,可以使人感觉到感情的复杂和强烈;用正话反说法达意,可使文章的思想显得深刻蕴藉。运用正话反说法,要注意分寸感,表达要恰当贴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素材资源•资讯分享
   巧用并举,妙写华章
   我们先来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有的眼泪是泪中有笑,有的眼泪是泪中有苦涩。有的眼泪在光滑的脸颊上一滑而过,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有的眼泪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眼泪是枯井无波,却埋得深远。每一滴眼泪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滴眼泪都有它的含义,答案很多、很多,答案丰富多彩。(《泪的含义》2000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当年推荐这篇文章的老师点评说: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仅就这一段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这几段,总结了上文的内容,深化了主题。写作方法上,考生用了并举的形式:段,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句,用了对举的手法、对偶的修辞,使文章文采飞扬。
   这里所说的“并举”,是指将有关联(相同或相反)的人物、事物、情感、哲理等,平行列举出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手法。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从修辞上看,有对偶、排比、反复;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引用式、化用式和铺陈等。
   作文中运用这种并举的手法,可在发展等级上有所突破。并举的形式,可以使材料充分、语言凝练,句式灵活、节奏感强,意境深远、意蕴丰富等。
   并举有下面几种应用形式,同学们不妨一试。
   1.并举诗词、名言警句、凡人睿语,增强语句意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上了哲学的境界。(《只缘身在此山中》 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思想、态度。考生引用代表这些思想、态度的人所写的诗文,旁征博引,体现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文章语言有一定的张力。
   童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有铁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拷问灵魂》 200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把有关心灵的选择按三个年龄段,依照从幼到老的顺序,立体的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灵选择。扩大了材料涉及的范围,增加了语句的内涵。作为文章的引题部分,十分恰当、别致。语言简洁,入题迅速。
   2.并举美学意象,营造深远意境
   回到了家,夜色更浓了,就在这深邃而岑寂的夜里听雨吧。只可惜我借居的小楼没有梧桐的巨掌来承接这柔细的雨脚,没有李商隐的残荷来听晚唐的烟雨蒙蒙,没有如扇的芭蕉滴答着清脆的雨声来迎合我的心情,甚至也没有故乡老街葱葱槐叶磷磷绿瓦来撑起这潇潇夜雨城市……听听这雨声,却像是有谁在窗外低吟一阕泠泠的宋词,千年的岁月,浸透小楼的幽窗,开启我小小的心扉。雨,用她那独特的韵律敲打着我的心灵。(《雨的夜晚》任崇喜 《 新民晚报》2003年04月24日)
   例子中并举出夜晚听雨的感受,展现出一组优美的意象:梧桐细雨、残荷听雨、芭蕉夜雨,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让人联想古诗的意蕴,沉入作者设计的孤寂情感中,引发共鸣。
   3、并举事例,营造历史的厚重感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著。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真理只有一个》 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事件),材料典型而富有新意,结构谨严而挥洒自如,显示出考生不俗的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选段紧扣情感因素与认知的关系,用历史事例证明“真理只有一个”的论点,所以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影响。内容充实,用笔灵活,在理性的表述中洋溢着诚挚的感情。
   4.细腻描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我相信你》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对荷花的描写细腻有情,对其它花的描写概括、有条理,两类对比,证明人的认知与感情的关系。选段极具画面感,似乎闻到呼之欲出的鲜花的香味。
   5.并举反话,使文章诙谐有趣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技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的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过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规则与道德》2002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第一单元 缘事析理写深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