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2.通过探讨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东方文化中的含蓄美。
3.深入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体会小说自然风景与人和自然融合的表现手法。
4.通过细节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5. 理解作品中弥漫是孤寂凄清的氛围。
教学重点:
探讨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东方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为什么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孤寂凄清的情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探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预习安排:
1、由于课文较长,在课堂阅读太费时间 ,所以宜安排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读,并扫除字词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和作品。
(资料链接:作者及作品。)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靠近京都。康成一、二岁时,父母因患肺结核病溘然长逝。祖父母便带康成回到阔别15年的故里,姐姐芳子则寄养姨父家。康成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十分孱弱,受到两位老人的过分溺爱,他整天被闭居在阴湿的农舍里,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直到上小学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简直就不知道还存一个人世间”。
康成上小学后,不到三年,祖母和姐姐又相继弃他而去,从此他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祖父眼瞎耳背,终日一人孤寂地呆坐在病榻上落泪,并常对康成说:咱们是“哭着过日子的啊”!这在康成幼稚的心灵投下了寂寞的阴影。康成的孤儿体验,由于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悲哀因素,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
1914年5月,祖父病重后,他守候在祖父病榻旁,诵读《源氏物语》那些感时伤事的、带上哀调的词句,以此排遣自己,沉溺于感伤,并且决心把祖父弥留之际的情景纪录下来,于是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来。这篇《十六岁的日记》既是康成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水晶幻想》、《千鹤》、《山之音》和《古都》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9年诺贝尔基金会为了表彰他以敏锐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看惯了把爱情写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故事,于是我们便有了一种认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那才叫爱情。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小说,却把爱情写得凄楚柔婉,别有一番情致。这就是我们的东方日本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岛康成。同学们仔细阅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二、回忆作者简介及作品概况。
tag: , 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短篇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