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晰地显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幸:庆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因为:于是就)本(本:根据)其山川,道(道:称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夫:句首语气词。宣:宣传)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六月日,右正言(宋代的一种官职 )、知制诰、知滁州军州欧阳修记。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传皇上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庆历丙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欧阳修记。
4、文章结构:
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相关链接
关于 “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l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直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一起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二说孰是,无庸分辩,丰乐亭之建也是缘以“醉翁”欧阳修已定然无疑。因滁州“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至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 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此景,把丰乐泉改名为“紫薇泉”,亭名未改。丰乐亭自闻名于世后,游人渐众,与民同乐,更添风雅,欧阳修曾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嗡观自在(酣观音》蘑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 重难点剖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乐”?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滋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 “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机遇与幸运。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感觉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乐”之久。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捎磨旷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三是“乐”之况。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用现代一点的词语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丰乐亭记》教案及练习(学案)tag: 丰乐亭记 , 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短篇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