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750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2)2007重庆卷    告别三峡    赵本夫

答案:15.(4分)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16.(6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 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 ②总领后文

17.(6分)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 ②感动与崇敬 ③肯定和褒扬

18.(6分)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五)、拓展延伸参考答案

(A)

1、  科学和艺术都能满足人们不断追求的乐趣,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背景。

2、科学和艺术相互补充,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科学和艺术相互联系,体现一种和谐的美。(上述五段文字1节与4节并列,阐明科学和艺术之所以相通的原因;2、3节并列,阐述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自的原因,与1节构成总分关系。)

(B)

16.(4分)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答出山的远观之美得2分,答出近看不美的得2分,共4分。)

17.(5分)(1)从句意上说,承接上文,因为不忍濯足,所以意浴,体会“澡雪精神”,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心灵洗涤;

(2)从目的上说,写西藏山水,要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影响,写作角度由山水转向自身,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3)从结构上说,升华主旨。在大美面前,个人不可亵玩,只能让人用雪水洗涤一切世俗污秽,使得灵魂完美。

四、分析小说作品结构

(1)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面对铜像,将军为什么苦笑?

  【答案】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淡忘了历史,,将军及铜像正在被人们遗忘,昔日的辉煌荣耀与今天的落寞形成巨大的反差,只有苦笑。

②老太婆为什么对将军的铜像顶礼膜拜?

【答案】将军的确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值得人们尊敬(铜像即见证)。老太婆一直认为将军会同自己的儿子生死与共,将军的化身(铜像)是支撑老太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将军铜像是她心中的信仰、希望。

(2)老太婆的儿子始终没有出现,但他却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促进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是小说的暗线。②彰显了主题,因为儿子的缘故,才是老太婆的信仰历久弥新。 ③儿子是将军的部下,将军也心含惭愧。

 (3)归纳并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答案 】(从将军的角度概括)信仰随着时间流逝,在逐渐淡漠。

        (从老太婆的角度概括)如果人们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灵魂,就会面临绝望。

        (从信仰的实质概括)作者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纠葛揭示了“信仰”的真正内涵——人们 “信仰”的是自己的希望。(或者说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无力改变自身境遇而只能向造成他们这种境遇的上层统治者奉献他们的“信仰”,这是苦难中的弱者用以麻痹自我的良方,也是上层阶级愚弄人民的手段。)

第四课时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依据具体语境,具体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2、注意把握内涵,弄清外延。词语解释接近于下定义,往往先定其大的从属外延,而后再限制其性质即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本质点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另一方面,概念的外延一定要适合,不能过于宽泛。

1、理解词语的指代义

所谓理解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但是,散文中有些词语是对文章中很多信息的概括和提炼,它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在文章中,所以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又包括对其他一些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信息的认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例:                                   文赤壁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2017江苏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