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之教学反思
明德小学 王晓云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低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学这类课文,我清楚自己应该借助学生的喜好这股东风,让学生多一点收获,同时也让自己多一点收获。
回首本课的课堂教学,几处欣慰几点遗憾:
欣慰一:品读§1时,我先让学生各自“读一读”,接着让学生“画一画”——把这节内容通过一幅简笔画来表现,再让学生“评一评”——画对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从品读§1,知道读书该怎样读才收获大?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时不能马马虎虎、稀里糊涂,而要做到字字句句入目入心,有时还要根据句子的叙述在脑海中放电影,这样才能让自己读后收获大。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掌握了大松树和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了铺垫。同时,这一环节对学生怎样品读下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欣慰二:品读§2时,我先布置学生各自读,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看看自己喜欢大松树还是小松树,并想想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挖出了“喂”、“多高哇!”、“你呢?”、“没有回答”这些句眼,对每个句眼都细细咬嚼品味,如对其中的“喂”,学生还结合生活实例来品读,因此,学生不但充分感悟到了小松树的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和大松树的谦逊、宽容,还依托品读感悟,使朗读很快到位。在品读完§2,我及时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行了学法小结:读句子要仔细,要抓到“句眼”细细品味,这样,对句子的理解就深入,还能让自己朗读得更好呢!
欣慰三:品读§4时,我引领学生补“白”——“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那么,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想的角度大多是自己、大松树,马上引领他们:我们想的角度可大些,再读读§3吧,想想是否还有答案?这一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开始迸射——“我要感谢风伯伯,因为是他让我明白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骄傲。”“我还要感谢大山爷爷,是他把我托起来,让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紧接着,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小松树,与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还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这补“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意识到:读课文要深入“挖掘”,这样才能读到藏在课文中的好句子,自己的收获就更大了。
遗憾一:课前自己没有准备头饰,也没布置学生准备,若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头饰(自己到文中所写到的角色中选),学生预习的劲头一定会很足,课上的朗读、发言、表演等定然会更入境入情,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遗憾二:虽然在§4的补“白”上动口操练较多,但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如果“趁热打铁”,单元考试时遇到“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想?”这题时不至于失那么多分,因为说和写毕竟是有距离的,写还要涉及到词语、音节,还有标点,缩短这段距离的途径就是实践——写。
遗憾三:本课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让学生朗读、品悟用时较多,导致学写生字的教学不够扎实,有点走过场。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之教学反思
tag: 教学反思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