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反复阅读中体验明理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后记
南京市春江学校 戴菲
《小松树和大松树》正是一篇蕴含深刻人生道理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
很高而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本课教学重点
之一就是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特级教师
于永正老师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一文中写道“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太强调理性的说教
了。甚至有人讽刺我们的教育是‘叫育’,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尤其是一年级孩子,“理性
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当然这种认识在教
学中是一种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老师的直接告诉,而是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课堂教学
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喂,朋友,你看我长的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地方,你呢?”这是文中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
,反映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对这段话做了两步骤的阅读:
(一)师问:“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学生读完后回
答老师的多数是“我觉得它是一棵得意的小松树”、“我觉得它是一棵骄傲的小松树”……这时教师
跟着追问:“为什么觉得它得意、骄傲呢?从小松树的话哪里能看出来?” “它因为站在山上才会变
得高、看得远,但却瞧不起大松树呀。”从孩子的回答我知道他们都不喜欢小松树。
是不是对这段话的解读就此结束了呢?不,小松树是骄傲,是得意,但不能一棒子就把它否定,就像
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样,我们要帮小松树分析错误原因,这才更利于学生接受。
教师接着引导:“是呀,小松树站在山上显得很高、看得很远。”(教师范读此段话,强调“很远很
远的地方”。)“如果你是小松树,你站在山上能看到远处的什么,是山下的大松树看不到的?”学
生模拟角色体验,说了很多很多,比如:远处的树林、远处的小河、远处的城市高楼、远处的美景等
等。“你看到了这么多大松树看不到的景色,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能读好小松树的话吗?”“我很
开心”,“我很高兴”,“我非常得意”,“我感到很骄傲”……带着这些心情感受学生的朗读自豪
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他们就是小松树,真的看得很远很远。
读到这里,小松树一下子变得可爱一点,亲切一点了,似乎就像孩子中间的一员。每个孩子都是这样
,会写一个别人不会写的字,会做别人一道不会做的题,那种成就感会让自己自豪、自信。这种自豪
和自信我们不能抹杀,但也绝不能让其过度膨胀,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二)“同学们,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这么远啊?”(通过读书,观察书上插图明确小松树的位置—
—山上)“小松树知道原因吗?再读读它的话,它是怎么讲话的。”引导学生注意“喂”、“你呢”
,这两个词语传神地刻画出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傲慢无礼。教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橡皮
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
学生自然能读好小松树的话,体会到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小松树犯的错误是大多数孩子经常犯的,取得一点成绩就满足,瞧不起比自己弱的人,在待人接物方
面也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都呼来喝去。小松树就像他们自己,能认识到小松树的错
误也就基本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听了小松树的话后,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学生种种善意的批评发自肺腑。这也自然解决了课文
的教学重点——对风伯伯话的理解“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
托起来的呀!”但批评别人容易,批评自己却很难,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省。“小松树听了你们
的话呀,惭愧地低下了头。如果是你,你心里怎么想,想说些什么呢?”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吧:“大
松树,对不起,其实你比我高多了,我太骄傲了。”“风伯伯,谢谢你,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
骄傲了。”“大山爷爷谢谢你,你把我托起来,我才看得这么远。”……
小松树毕竟是“小”松树,容易犯错误,但也乐于接受教育、积极改正,我们的孩子不也正是一棵棵
小松树吗?
,“润物细无声”,反复阅读中体验明理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后记
tag: 教学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