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释放儿童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儿童的阅读实践。应让儿童在积极主动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入情,动情,
动真情就是一道饱满的春光。
◆ 案例1:《黄鹤楼送别》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课文表达了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请默读课文,勾画能让你感受到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
生:儿童勾画
师:请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说一说怎么体会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
组织全班同学交流……
◆ 案例2《黄鹤楼送别》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就在黄鹤楼分别,他们一会儿——引读,一会儿——引读,他们是在欣赏美景吗?
生:他们是假装在欣赏美景, 因为他们曾经在这黄鹤楼楼上喝酒吟诗,畅谈人生,美景勾起了两人的回忆。
生:不是真的看景,看景只是分别时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掩盖内心的伤感。
师:李白和孟浩然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别
师:两位诗人在此一别,一别何日不知才能相见。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李白称孟浩然是孟夫子,这是怎么回事?
生:夫子往往指有学识,有德行的长者,或者是老师,如孔夫子,李白称他孟夫子,说明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你从他的话语中一定能读到,自己读一读,悟一悟。
交流对李白话语的理解
生:从“兄长和老师”,从 六个“您”,从孟浩然的诗篇和人品谈理解
师:此时此刻,酒逢知己,李白不仅说着自己的敬仰,还说着自己的不舍,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谁来像李白一样说一说?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让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的诗
句?
生:这是一杯充满深情厚谊的酒,王维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充满敬仰的酒,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是君。”
生:充满不舍之情的酒。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让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们读出了诗人离别的愁绪,这样的朋友怎能不让诗人珍惜?板书:惜
师:孟浩然要登船了,我们一起去送他一程吧!
师生配乐读
师:面对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看插图)
生:我看到杨柳随风摆动,沙鸥越飞越远,它们尚且有同伴相互依靠。可是李白的朋友却要离他而去。
生:李白伫立岸边,凝视远方
师:你再来读读诗句,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李白在伫立,在凝视?
生:远影碧空尽:小船越走越远,已经看不到了
生:长江天际流:看不到友人还在看,一江春水寄托思念
师: 青青杨柳岸,依依故人情。长江边久久站立着的年轻诗人在心中默默地对友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板书:依依
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千言万语,此时只有这二十八个字,诗中叙事,写景,似乎没有提到情字,但读着读着,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已然在我们的心中了。这是诗
的魅力。
对比这两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个案例中的儿童兴致盎然,激情荡漾,而第一个案例中的儿童始终也不能亲近语言文字,始终也不能
被诗人之间的情感打动,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因。因为第一个案例中的儿童还没有深入地研读文本,在一片混沌中接到了老师抛给他的“
依依惜别”之情,借下来就开始了为中心找寻证据的旅途。情感的熏陶与浸染,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遵循儿童的情感发展规律。不能把丰富的
人文情怀简化为标签式思想,不能把教师的思想强加给儿童,不能把生动的情感体验演化成目标先行的情感灌输。只有引导儿童一步一步接近
文本,在体验中获得情感,才能把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转化为儿童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真挚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http://218.94.1.60/jsblog/user1/zhangyan/archives/2007/4912.html
,《黄鹤楼送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tag: 黄鹤楼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