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
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
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学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有重视“
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有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的教学,有崇尚“在自学中提高理解古诗能力”的
放手式教学,有沉迷“进入意境,品味诗意,写成小品文”的赏析式的教学等
等。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不管采取何种教学风格,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
特征,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
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
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巧妙提问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大事,而借助问题帮
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我认为,把准脉搏,切中要害,提出问题
,难度适中,既要考虑优等生,又要顾及中下生。如教学《山行》一诗,全诗
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
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全诗写了那些景物,它们分别
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顺着对这一问题的逐步理解,结构严谨的诗当现代
文来学,化难为易,学生学起来积极踊跃,老师教起来轻松自然,丝毫无“滞
”、“涩”之感,效果明显。
二、当讲则讲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所以很多
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在理解时会产生异解现象。对
于这些难度较大的词,老师也可让优等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但
对于中下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还可能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我以为,像这些词,就
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如《山行》一诗,对“停
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就可采
取老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读读议议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的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
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
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佳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
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字词理解,决不可轻易放弃,应“当议则议”。如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
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
刻。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1、诗写在什么季节?2
、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
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当放则放
大凡唐宋古诗,内涵丰富,意义深邃。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
化水准对诗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古诗教学,若局限于对表面诗意及浅层
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仅把美诗学死了,还遏止了学生个性的
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以为,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和思想
感情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
体会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诗进行较深层次的感悟,即需“当放则放”。如
《山行》的教学,在学生能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设置一
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过程,即让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意境,扮作诗人,亲自去
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诗意,并写成小品文。而之后,当学生再一次回过头来品
味诗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
场面。
以上是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是独立分开的
,而是融会贯通的。而要真正把握好这几方面,教师必须严把教材关和学生关
,切中要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互动课)
tag: 教学反思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