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
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
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
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人物个性的教
学时,施老师先从姐姐的形象入手,先让学生说姐姐是个怎样的人?接着
体会姐姐变化。以及姐姐变化的原因是缠足,继而体会缠足之习的“陋”
。在整篇课文教学中,施老师运用了以下方式:
1、朗读感悟 有声有色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
发展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修
改化行为,不应心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主要是孙中
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施老师很多时间进行朗
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
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能走进人
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能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
2 、说话练习,拓展想象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施老师设计了让
学生讲讲缠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时有心情,到最后想对孙中山说些什么?
等练习说话的环节。这些说话练习,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
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讲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从中可以让学
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破除陋习带来的好处. 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心中一
定有很多话说, 施老师正好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的个性水平得以充分展示
。
3、图文结合,直观性强:这篇文章所说的陋习离我们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施老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缠足
后的畸形的小脚,加上她的声情并茂的解说,真的让人感到缠足这种陋习
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实在是太深了,从而为学生最后水到渠成地说出孙中山
的伟大,孙中心破缠足陋习真的是解放了广大中国妇女。否则,光凭书上
两幅图,不能使学生感悟到当时的背景,这几张图片的作用不可小看。这
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这几幅图片就
加深了缠足的了解,了解了这种陋习对妇女的残害,从而像孙中山一样痛
恨它。
4、问题精当 激情飞跃
“学起于思” 施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处于激情号召当中
,不停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
问题设计非常精当。让课堂激情飞跃。
A、什么事让姐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从而引处缠足。
B、缠足是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得不这样做。体会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设
计:孙中山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老师让
学生比拟小鞋的长度,体会当时封建社会的妇女缠足以后是不能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情的,不能出门,得不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孙中山早就有破除缠
足陋习的心愿。
C、感悟孙中山的心疼、母亲的无奈。首先,施老师以“面对此情此景,孙
中山是怎样的反映?”这一问题让学生从姐姐的痛中走出来,引导学生走
进孙中山和母亲的对话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分别体会孙中
山的心疼、母亲的无奈,从而让学生从中更能体会到姐姐为了缠足所受的
痛苦,“刺痛”一词的突出、感悟、理解,为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这
一陋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5、情感升华 亦步亦趋
施老师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及对话出发,通过阅读理解、抓重点词句比较
分析、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缠足给姐姐
以及千千万万妇女带来的伤害,感受母亲的软弱及对封建陋习盲从和无奈
。从孙中山小小年纪就向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挑战,不怕别人笑话,让学生
体会到革命的种子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萌
发了对缠足陋习的憎恨和反抗,从而感受到孙中山的勇敢,领略了他的伟
大之处。在读结尾句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多次朗读,
让学生的情寄托于文本,读中体会了孙中山的伟大。然后借助板书总结学
习内容,回到课题“你想用什么语气读课题?”突出课题,让学生融入情
感去读课题。投映孙中山塑像,让学生适时练说,“此时此刻,你有什么
话想对孙中山爷爷说呢?”使得学生的情感由内在的体验转化为外在的表
达,真情流露。
,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
tag: 孙中山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