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第3—4节):月色朦胧,李广发现草丛中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发现箭尾的白羽扎进了石头。这一段,详细地叙述了故事的内容,写得很真切。
练习提示:
第1题,背诵文中的诗《塞下曲》,建议提高为“默写”。
第4题,说说文中诗的意思。只要求说说字面的意思,不要求讲述或复述整个故事。晚上,树林里昏暗的,一阵风吹来,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以为有什么了,立即拉弓将箭射去。等到第二天去寻那白羽,看见白羽从石头棱上射进了石头。(文中没讲到箭是石头棱上射到石头里去的,“棱”是石头两面相交的地方,更可看出将军的神力。)
教学建议:
1、课文的变序。李广将军,是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可以想象诗人卢伦是在看了这段记载后,才写下这首诗的。因此,可以启发学生先说故事,再说卢伦的诗。课文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写的,引导学生进行变序的叙述,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2、诗意的引伸。诗人卢伦写这首诗的目的,不仅赞颂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气概,而且还表达希望有李广一样的将士来守卫边疆的思想感情。
《少年王勃》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写的是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反映了他的才气和文思;同时也说明王勃所写名句的来历。
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滕王阁举行宴会,都督邀请王勃参加。1、2句,讲了两个意思:(1)王勃探望父亲,刚巧路过南昌;(2)为什么要举行宴会——“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第3句,讲都督为什么要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第二段(第2节):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第1句,讲了宴会举行的时间和参加庆贺的人很多。第2句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写出当时客人们不敢写的情景。
第三段(第3—5节):王勃文思如飞,写了《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第3节,讲王勃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是怎样的景色呢?作者作了具体的描写,对下文的两句名句作了解释。所用省略号,有一定的含义。第4节,讲王勃一会儿就写成了序文,都督特别称赞其中的两句。“边看边想”、“胸有成竹”,说明王勃已认真作了思考,很有把握了。“让我来试试吧!”显得很谦虚,很有礼貌。第2句,讲他写得很快。第3句,讲都督的称赞。“拍案叫绝”,是拍着桌子叫好。都督一听到好句,就拍案叫绝,说明他也是很有才气的,是懂得文学的。第5节,讲了序文的影响。
练习提示:
第1题,朗读,背诵。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明显的,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声音的高低,要读出人物的特点来。课文的内容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名,课文的篇幅也不长,可以全文背诵。
第4题,理解诗句的意思。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顺着诗句的顺序,说说字面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第3节的内容,自己说说;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来。也可以再提高要求,引导学生欣赏诗句的对仗。
教学建议:
1、课题的揭示。巧妙地揭示课题,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揭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可以先介绍王勃是初唐四杰,在引入课文;也可以从介绍滕王阁入手……
2、阅读的拓展。这篇课文的拓展性阅读,也很有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王勃的诗,可以了解性阅读《滕王阁序》,还可以收集有关滕王阁的资料……
tag: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