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教学后感
1、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古诗的内容所在。我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运用一“读”——二“演”——三“评”的方法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欢迎浏览www.lexue88.com。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www.lexue88.com】
一“读”:先自由读三、四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且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根据诗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分工合作、有感情的朗读;接着由小组交流朗读,其他同学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评价。
二“演”:(1)、小组内合作进行本片段的课本剧排练;然后再进行表演。要求:(2)能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恰当地分配角色。(李广将军、随从、石头、叙述者……)、能根据环境,合理的利用一些道具。(白羽箭……)(3)、表演前,要向观众介绍清楚角色的分配。
三“评”:下面观看的学生对同学的演出进行评价。(可以是从角色分配的合理性,表演的技术性,课文内容的准确性……方面)
2、课文中有四处“”,结合后面的练习内容,在此应该结合语境进行渗透性的教学。“夜引弓”、“将军”、(引用诗句中的词句)。“飞将军”(运用别人的话)。“沙沙”(象声词的使用)。
以下的教材分析转摘自《凤凰语文网》:
我读教材:
“以文包诗”的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我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文,因为我的孩子们喜欢。我的孩子们喜欢这类课文,是因为这类课文所写之事往往浅显易懂,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他们似曾相识或早已熟背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自己读懂古诗,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李广射虎》就是这样一篇“以文包诗”的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误以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所写之文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孩子读教材:
我想男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也许因为他们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一字词的理解,如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对于这一点,我想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是李广力大无穷,对“神勇无比”的体会则需要通过李广的心理活动“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李广的动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来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则进一步说明了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两行诗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后两行诗的情境。
微格教学研讨:
教学这一课,我估计孩子们会问道:“为什么题目中‘李广射虎’的‘虎’不加双引号呢?他明明射的是一块石头呀,并不是真的虎。”是呀,过去在学习《“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闪光的金子”》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不是都告诉孩子们:因为它们不是真的“黑板”、不是真的“太阳”、不是真的“金子”,所以要用上双引号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这样处理:
在揭示课题时学生提出,我采用反问的办法,先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能理解最好,由小老师教全班。如果学生都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我决定暂缓解决,留下悬念。等学习到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李广之神勇时,再提出来讨论。此时学生对李广射箭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容易明白:虽然李广射的不是真的老虎,但他是以射虎之力、射虎之勇来运力发射的,因此,“李广射虎”题目不加引号更能体现李广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个性特点。
转载http://www.szeblog.cn/user1/158/archives/2005/1569.html
,《李广射虎》教学后感
tag: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