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

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738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

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 ——探寻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鲁班学艺》的启示与反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鲁班学艺》,主要内容是:鲁班在年轻时上终南山拜师学艺,师傅收下他后,就让他自己磨斧子、刨子、凿子,砍大树、刨光、凿眼,拆装模型,凭记忆造模型。最后,师傅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结果鲁班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终于艺成下山。 [启示]:鲁班学艺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决于鲁班自身刻苦好学,二是得益于师傅授之以渔。当时,小学语文教学正“返朴归真”,大力提倡“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我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与“鲁班学艺”的几个共同之处:师傅让鲁班自己“磨斧子、刨子、凿子”,就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用笔墨纸、查字典等,学会使用工具;“砍大树、刨光、凿眼”,就相当于教学生听、说、读、写,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拆装模型、凭记忆造模型、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相当于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的方法。 受《鲁班学艺》的启示,我们尝试“鲁班学艺”式的语文教学法:以训练为主线,重视学法指导。在阅读方面,以课文或典型的练习为范例,通过组合和聚合,演化出众多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发现规律,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在作文方面,以课文和优秀习作为范文,指导学生模仿习作,在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反复练习,掌握写作技能;然后提供大量的命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学会从模仿到创作。 [反思]:叶老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鲁班学艺”式的语文教学,曾让我为之得意,因为它有好多可取之处: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得到了落实,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发现其有诸多不足:把学习语文视同“学艺”,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了训练的数量,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大量的训练中被割裂了、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忽视了情感体验,失缺了人文关怀。 二、《最佳路径》的启示与困惑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于是《最佳路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得到了我的青睐。这篇课文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是怎么来的?“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的路径才是游客心目中的理想路径。 [启示]: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理想的阅读教学?《最佳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阅读教学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让他们能有选择地阅读,精读,品读;要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尊重他们选择的自由(包括选择文本的自由和选择阅读方法的自由)和个性差异(包括悟性高低带来的深浅差异、趣味各异带来的取舍差异、角度不同带来的视角差异和方法不同带来的见识差异);要多给一些权利,自由阅读课外书籍的权利,自由运用语言的权利,等等。 [困惑]:在“最佳路径”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我们进行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探索,但很快有教师就产生了新的担忧:给了学生阅读的自由,学生的个性阅读和人文关怀得到了体现,个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但语言文字训练被削弱,语文“双基”被淡化,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会下降?因为,语文总归是“语文”,教会学生“学语习文”这个根基始终不能动摇。学习语文的根本在于多读多写,离开这两个“多”字,任你有千条妙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否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让“扎实双基”和“弘扬人文”实现和谐统一? 三、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之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价值。以往,我们片面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修养”,而“语文素养”既涵盖了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又重视了语文教育有增强人文底蕴的功夫,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我们开始了积极探索——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着眼工具性,要求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读写中强化“双基”,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突出人文性,强调自由读写,实施“主动阅读”,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由读写中积淀语文素养。 1、重视“自主阅读”,培养自能读书。 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学习中进行。 (1)实施对话教学,培养自主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新课改的阅读教学,提倡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对话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成为“阳光下的隐匿”,把独立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阅读对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交流对话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只有经由自我“发现”的语文学习才会真正影响学生,只有经由学生“发现”的阅读才会真正影响学生的生命。我们要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主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即在“在引导下的发现”和“在发现中的引导”。“在引导下的发现”,就是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在发现中的引导”,就是指在学生个性解读、自我“发现”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与超越。 (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冰心等许多专家、名人都有同感。既然如此,要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把“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经验,变成全体学生的经验,变成群体行为,变成教学规范。而“变”的关键就是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使课内与课外、强化“双基”与“自由读写”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的教学新格局。如,学了《伊索寓言》,就指导阅读《伊索寓言集》,学了《三顾茅庐》,就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 2、创设书香环境,促进“主动阅读”。 法国著名教育家S•弗雷内说:“自由表达是最可靠的教学法,它能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使他以极大的兴趣去获取取知识。”他提出的“主动阅读法”一直被法国小学界公认为最有活力的阅读方法,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被普遍推广。所谓“主动阅读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采用“活动”的方式,把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直观和情感,产生阅读的内驱力,从而使每个学生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我们认为,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班级和家庭),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最佳路径之一。首先,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愿望,使他们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其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想读、要读的愿望。再次,加强辅助性的中间环节,开展自由绘画、自由创造、办小报、编课本剧等活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实际上是读写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第四,发挥班级的集体作用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营造书香环境。经常把学生带到图书室、阅览室,让他们观赏和浏览大量图书、资料、画报,鼓励学生课余上网浏览信息。班级设立图书角,陈列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建立学生个人图书交流中心;②班级黑板报开辟有关“读书”的栏目,如“本周荐书”或“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栏目;③每年举办一届校园“书香节”活动,开展读书诵读竞赛,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以及“书香班级”;④利用语文课前一分钟背诵每日一成语、每周一古诗,化整为零,一步步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⑤开展“美文赏读”活动,诵读时间为每天中午15分钟;⑥举行一次读书“三士”(小学士、硕士、博士)评选活动;⑦举行一次读书知识竞赛:⑧举办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⑨每月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辅导课或好书推介课;⑩开展一次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一本好书。 总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发展。

,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

《让“鲁班学艺”走“最佳路径”》相关文章

tag: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