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我来教!”--猫728
11-07 15:44:48 浏览次数:383次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三顾茅庐》我来教!”--猫728,
“《三顾茅庐》我来教!”
-----一位六年级学生的请求
执笔: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黄燕 杨明明
故事的由来:
故事发生在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六(1)班。班中有一位叫杨义贤的同学向教语文的黄老师提出一个请求:能让我上《三顾茅庐》吗?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对《三国演义》也很感兴趣。暑假里,我看了‘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我想试试带着同学们学‘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这可是传统的精品课文,杨义贤居然敢上这篇课文,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是六年级小学生在向小学语文教师挑战,向教师的“知识储备”挑战,向教师的教学能力挑战。黄老师很珍惜孩子的这种学习的热情,同意了他的要求。
听到这个消息,班里的同学们议论开了-------
卢亚说:“三顾茅庐”是个历史故事,刘备、诸葛亮、张飞,这些都是历史人物,如果没有对这一段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怎么能上《三顾茅庐》?看来杨义贤肯定是有备而来,这是我所不及的啊!
黄嘉豪说:“平时,我们发言说一段话,就已经“嗯嗯啊啊”、病句连篇了,杨义贤要上整整一节语文课,有40分钟,真是勇气可佳啊。我很期待!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当然,也有在一旁“冷静观望”的,郑牧城说:“勇气是可佳的,但是究竟上得如何?我说不准。还是看看再说吧。”
准备阶段:
杨义贤向黄老师要了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在这个星期里,有不少孩子都向班主任投诉,说他整天都霸占着电脑,不准其他同学玩。理由是自己要上“公开课”,要找寻资料、做课件。
大凡“公开课”必有课件,义贤同学也深谙此道。对他的课件,同学们自然也有评说:__
李嘉威说:“我觉得杨义贤的课件做得好。他把历史背景打在幻灯片上,让我们自己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他做的课件,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动了。”
元元说:“可别小看这一张张看似简单的PPT,制作起来可麻烦了。特别是最后的‘三国演义中的原话’这块内容,什么‘超链接’啊,‘节选’啊,特别难做。还好杨义贤电脑技术水平可以,但也制作了四个中午,不容易啊。”
评价不错,这“霸占”有理了。
课后,就“资料的搜集”黄老师采访了杨义贤。
“这么多资料,是从哪儿搜集来的?”
“电脑上。只要在Google里搜一下,就全找到了。”
“你上过哪些网站?”
“我上了老百晓在线、人教社,上面有许多‘三顾茅庐’的教案,还有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案,我也读过了。”
黄老师听后,十分惊讶,她更觉得“心虚”。没想到,老师的那点“招术”,学生已经了如指掌。看来,要与孩子“较量”,光靠网上那点信息,已经苍白乏力了。
教学设计:
在借鉴了多份教案后,杨义贤最后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 引入。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二、 研究文章脉落。
三、 初步了解诸葛亮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四、 读课文,分析“刘备”。
五、 出示课文中描写刘备与张飞的句子,点明刘备的诚心,张飞的粗鲁。
六、 讨论“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的人物特点。
七、 详写与略写的区分----为什么第三次是详写的。
八、 概括段落大意。
九、 回答课后问题。
十、 拓展延伸----“读《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章节”
课后感受:
课后,黄老师采访了杨义贤,请他谈谈感受,他说了这几点:
一、“紧张,紧张,还是紧张!”
杨义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快要上课了,我紧张极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我突然把所有要上的内容都忘了。手、脚都不知该往哪儿放,不停地在讲台周围走来走去。当听到铃声的那一刹那,我想,完了。”
能不紧张吗?
卢亚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杨义贤的面子可真不小。瞧!杨老师和施校长都来听课,他们二位可都是语文特级教师啊。这可是‘贵宾级’待遇啊!再看看教室的后面,还架了一台摄像机,一言一行,都得录下来。同学们还没听到铃声,却都已经坐得那么端正,仿佛就是在等“杨老师”。
原来如此,同学、老师、校长、特级,包括录像机都严阵以待了,压力很大啊!难怪会紧张了。
正因为太过紧张,所以败笔连连。黄老师“有心”做了点小记录。
二、败笔连连:
1、“直奔脉落”
紧张使杨义贤忘了第一句该说什么,于是看着课件上的提示,他一上课就要同学们说说脉落,问题下去,激起了“千层浪”。
黄嘉豪说:“杨义贤的问题也太突兀了,我们都没有思想准备。总该先解解题意吧,三顾茅庐,“顾”的是什么,“茅庐”是什么意思,三顾茅庐说的是谁?黄老师平时都是让我们先从了解题目入手,然后再慢慢地深入,他到挺麻利,课始就直奔主题。这对有点水平的、预习比较认真的同学还可以凑合着回答出来,要是换了学习上有点困难的同学,根本答不上来。
2、“人物点评”
在杨义贤请大家说说四个人物的特点时,孩子们意见纷纷。夏梓元说这篇课文主要是赞扬刘备的礼贤下士,他是文章的主人公。关羽只是个陪衬,不需要连他的性格特点都说得那么清楚。可杨义贤认为关羽是“很有心计的人”时,蔡伟达又有异议:“我觉得关羽并不是很有心计的人,他认同刘备这样做,所以没有阻拦。”黄煜豪接着说:“其实,关羽对诸葛亮也很不满意,但他是个沉稳的人,不会像张飞那么鲁莽。但这个不叫有心计。”两位同学这么一来,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又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示意要发言。此时的杨义贤被同学们问得十分狼狈,没办法“招架”,便对同学们的意见“置之不理”。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板块,
“咦?怎么没反应的!”他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事后询问他,是否感受到了同伴的不满,杨义贤坦诚地说:“听到了。可是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是什么意思?所以只能装做没听到,继续往下上呗。”
黄老师认为由败笔三引出的亮点一:“对不起”
在研究第三段的段意时,大家为要不要用上“终于”这个词争论不休。
有的同学认为,这个词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和决心,要用!
[1] [2] 下一页
,“《三顾茅庐》我来教!”--猫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