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推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推敲的含义。
2、 能够区别出文中的三句话的近义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王安石改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预设:
一、 朗读比较重理解推敲故事的大体过程。
1、 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拜访李凝的心意诚恳?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从这些词语:“找了好久”“才摸到”“夜深人静”“皎洁”“惊醒”,我们可以看出贾岛拜访李凝的诚心诚意,和对于李凝的仰慕。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
二、 理解“推敲”过程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推敲”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的?结果如何?
丛书中划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句子,
①、重点讨论交流以下句子: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及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是哪些情景让贾岛即兴写成的诗呢?贾岛可能会怎么想呢?
学生讨论交流:
这是因为寻访李凝对于贾岛来说是一个能够触发诗兴情境,所以才有了贾岛所写的诗。
这样的几个方面的原因:
李凝居住环境的幽隐:贾岛需要找好久。这个环境当然是幽深的。
沿着山路寻找过程中的艰难:夜深人静。可见时间已经很久了,贾岛在寻找之后也已经感到很累了。
寻找之后没有能够见到主人的失落:才摸到李凝的家。但是又不愿意放弃。这一点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恰恰相当。
所有的这些因素构成一幅淡雅韵致的水墨画,当然会触发贾岛心底里那股期待已久幽居情愫。因此有了写诗的情致。当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情动辞发。
“再说,用‘敲’字更能够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一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夜宁静呢?
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月光皎洁更是衬托环境的宁静。
因为这样的夜晚给人一种安宁静谧的感觉,故而用宁静的效果好。
②、推敲的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是用“敲”好一些:原因有三个:
表明拜访者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能够更加衬托月夜宁静;读起来响亮一些。
三、 请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大体意思。
学生填空:
(1)贾岛在( )到( ),去( )。
(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认为还是用( )
(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
学生尝试着用这样的四个提示进行概括训练。
四、 学习理解故事原文
出示这个故事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学生尝试理解古文。
小组织内尝试说出具体大体意思。
五、 自学《王安石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①家藏其草②。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③圈去而改为“入”。旋④改为“满”。凡⑤如是⑥十许⑦字,始⑧定为“绿”。
字词解释
①士人:读书人
②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
③复:又
④旋:不久,很快的
⑤凡:总共
⑥如是:像这样
⑦许: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
⑧始:才
写出课文的大体意思。
,成建《推敲》第二课时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