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教授《师恩难忘》的点滴感悟
红叶 发表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前年下乡的时候上过,如今回忆起来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今年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两次上课稍作比较有些许感悟。
一.不同的导入
记得前年上课导入时,是请学生回忆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谈谈对哪位老师印象深刻,以及她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这样的设计看似与主题很贴切,似乎孩子也应该情绪激昂地侃侃而谈。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偶尔的几只手也显得极不自信,课伊始,便奠定了沉闷的基调。课后细一回味,便觉得这样的设计太过理想化了。
谈及某个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这是需要学生细细回味,从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去感受的。对于那些内心缺乏感受能力的孩子来说,还得借助于教师这根拐杖引路。可见,一个导入岂能担负!
于是,将导入改成如下设计:
先由文中出现的一首小诗引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继而由小诗引出:在六十几年前,有一位田老师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把这首诗教给了他一年级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永远地记住了这一切,他的名字叫——刘绍棠。在介绍刘绍棠之后,引出课题:就是这样以为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在功成名就后,再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他仍然没有忘记就是这位田老师把他领进了文学的大门,激动地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出示课题:1 师恩难忘 )
这样由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学生因熟悉而显得兴趣盎然,后又因迫切想了解刘绍棠这位赫赫有名的作家为什么会如此感激一位小学的老师,产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这样的导入,显而易见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不同的过程
还记得按着段落顺序讲述本课的情景,整堂课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着,先了解田老师的口才好,文笔好,再从作者讲述的事例中体会田老师口才的好,最后发出感叹,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这样的课堂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再次教学这一课,我从篇尾入手,让学生谈谈老师的教诲之恩指的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文中用一句话写出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继而抓住“上千个故事”“春雨点点”“滋润”引导学生明白田老师是以故事教育我,并让学生在以各种形式讲故事的同时,理解田老师以故事教知识,以故事教做人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与作者一同为田老师的故事而入迷时,那种对老师的崇敬也就自然而然地通过朗读,表达表露无疑了!
,两次教授《师恩难忘》的点滴感悟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